书写北大荒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北大荒精神中“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使命担当北大荒成为国家调得动的一把米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北大荒的拓荒者们当年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北大荒精神中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最直接体现。可以说从这片黑土地上被点燃第一把荒火起,北大荒就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职责。70多年来,一代代北大荒人倾听时代的召唤,把国家的需要作为最神圣的使命去担当、去奋斗。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第一批复转军人以开荒种地、支援前线为使命就已开赴北大荒。农垦宁安农场离休干部王辅刚。为稳定大后方,当时要建立叫做粮食加工厂,主要任务就是生产粮食支援前线。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对于当年的北大荒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多打粮,这颗颗粒粒要上交给国家的粮食对他们来说比自已的生命还宝贵。农垦853农场退休职工李延俭。当时粮食保管员孔德喜,从大局出发,把场院和粮食管理得非常好,有一天他就在粮囤子跟前,看着粮食饿晕在粮囤子旁边。针转到2003年,非典来袭,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北大荒的46条大米生产线同时昼夜开工,成车皮的大米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北大荒人仅用3天时间,就组织了2400吨优质大米运送灾区,这不断提速的北大荒速度代表着的不仅是北大荒粮食生产水平的提升、产业化程度的提升,更代表着北大荒人的时代担当。而这种担当同样体现在平抑粮价、保护奶价和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种植等多个领域。北大荒米业集团三江制米厂职工王欢欢我们24小时生产,三班倒,机器不停,就是为了早些把大米加工出来,给灾区人民送去,让灾区人民都吃上饱饭。种植业结构调整北大荒实现百亿斤粮食产能第1页共2页精神铸就了责任与担当,而改革创新则为北大荒提升了担当的能力。中国人吃的粳米中,每6粒就有1粒出自北大荒。北大荒每年向国家提供的粮食,可以保证1亿人1年的口粮供应。这些傲人的数字来自于三代北大荒人实践中的思路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黑龙江垦区开始启动以稻治涝、改造低产田的第一次结构调整,重点对三江平原的154万公顷易涝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并快速带动全省稻米产业发展。农垦九三管理局改革办副主任马宏伟。本着灵活性和原则性兼顾的原则。九三管理局所有农场都已经完成了五分开工作,九三管理局分公司已经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农垦哈拉海农场社会行政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主任郑雪梅:新体制运行之后我的工作有了新的变化,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研究新岗位的业务,制定今年的工作目标、方案和规划。农垦哈拉海农场有限公司有机蔬菜园主任杨昌文。现在规模越来越大,产出也越来越好,园区现在是一期、二期可能还有三期,现在是518亩将来可能扩大到2000亩左右,效益非常可观了。鑫民粮贸有限公司经理王宏伟。和农户签了600亩有机水稻高于市场价1毛钱,这老百姓也非常认可的,我们和恒顺粮贸签订10.5万亩的销售合同,下一步我们准备到福建把自己公司推销出去,正在申办哈拉海大米地理标志这么一个工作。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玉升:我们在积极探索农(牧)场的办社会职能和生产经营实行机构、人员、资产、债务和财务核算的五分开,这个是重新让农(牧)场重新回归农(牧)场的企业属性,这样让它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抓好生产经营,现在从这个阶段的实践来看,这样的五分开的做法,有利于加快推进农(牧)场政企、社企的分开。农垦七星农场第六管理区主任王长卿。当年旱改水的时候条件非常差,技术又不懂,标准也不高,育出来的苗非常弱,产量也非常低。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学习,现在的水稻稳产了。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