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及防治对策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浅析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及防治对策1指导教师:摘要: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预防和治疗措施等几方面对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阐述。笔者认为通过了解该病的流行状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降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为养殖业服务。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流行预防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黄疸性贫血病、红皮病等)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家畜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以贫血、黄疸、高热为特征。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9月份,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机体感染附红细胞体后,不仅导致生产力下降,产肉量减少,更严重的是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的猪免疫力下降,为其它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绿色通道.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及死亡。给广大畜牧业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1]。1流行病学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较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发病期间死亡率和淘汰率达30%~50%。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温暖季节,气温在20℃以上,湿度70%左右,特别是阴雨后最多发生,尤其在吸血昆虫大量孳生繁殖的夏秋季节,呈地方性流行性。其中病猪和隐性感染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舔食断尾的伤口、相互殴斗或喝被血污染的尿而进行直接传播。间接经由节肢动物叮咬如蚊子疥螨、虱子等吸血昆虫传播。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阉割刀、剪尾钳、耳号钳等也是不容忽视的传播途径。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2临床症状各种阶段的猪均可感染发病。黄疸性贫血、皮肤苍白、粘膜黄染、体表发红或发绀为本病的主要症状[2]。2.1仔猪仔猪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全身颤抖,聚堆;尿呈茶色;前期便秘,后期拉稀;呼吸急促甚至腹式呼吸,采食量明显下降;随着病程发展,耳后、胸腹部、会阴部以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发红,尤其是耳尖部出现紫红色斑块,后期耳朵边缘因干性坏死而向上卷曲;严重者呼吸困难,咳嗽,步态不稳,大部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耐过的猪只往往形成僵猪而变为带菌者,成为新的传染源,病死率为30%~80%。2.2母猪母猪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时,表现持续高温(40-42℃),厌食,妊娠后期和产后母猪常出现乳房、外阴水肿,产后感染和泌乳不良、缺乏母性等特征。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早产、产弱子、流产,但胎儿或死胎皮肤黏膜苍白,皮下脂肪黄染,胸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积液。慢性感染母猪呈现全身衰竭,贫血,粘膜苍白、黄疸,出现不发情或屡配不孕等繁殖障碍,若并发或混合感染其它疾病或饲养管理不善时,常引起死亡。2.3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d-3d。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42℃。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表现贫血和黄疸。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贫血症状少见,耳部出现发绀,随后全身潮红或紫红(红皮),毛孔处有针头大小的微细红斑(有人叫“毛2孔出血”)。饲养管理不善或并发其它疾病等应激因素存在时病情常会加剧,3病理变化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贫血和黄疸。病猪血液稀薄、肌肉颜色变淡,胸腹腔有多量黄色积液;心脏扩张,柔软,心包内有淡红色液体,心肌苍白或黄染;有的肺圆点出血,或整个肺充血,严重感染者,肺脏发生间质性水肿;肝脏肿大,呈黄棕色,边缘有稍隆起的紫色梗死灶;胆汁浓稠,胶体样,含大量颗粒;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柔软,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呈棕黄色出血;脾脏肿大,变软,边缘有点状出血,苍白或土黄色;肾脏肿大,有出血点膀胱里充满尿液,膀胱壁上有出血点;肠系膜黄疸,肠内有大量凝血块;;有的皮下水肿[3]。4综合预防措施4.1加强猪的饲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