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智障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感觉感受性差,感受范围狭窄,反应较迟钝。知觉恒常性差,缺乏迁移和泛化能力训练对策感知觉特点感觉感受性差,感受范围狭窄,反应较迟钝。知觉恒常性差,缺乏迁移和泛化能力。进度较慢、每个训练单元的容量较小,且需反复训练。感觉感受性差,感受范围狭窄,反应较迟钝。知觉恒常性差,缺乏迁移和泛化能力训练对策运动特点动作笨拙、手指精细程度低、协调性差。动作类型由易到难、运动器官由少到多,且有意识开展针对他们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及动作协调性方面的训练。感觉感受性差,感受范围狭窄,反应较迟钝。知觉恒常性差,缺乏迁移和泛化能力训练对策注意特点注意的集中性、广度、分配及转移大多比正常儿童差,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须经常提醒儿童关注示范或当下的操作项目,项目间衔接和转換要慢,往往需要言语提示及动作引导。感觉感受性差,感受范围狭窄,反应较迟钝。知觉恒常性差,缺乏迁移和泛化能力训练对策记忆特点记忆缺乏目的性、速度缓慢、容量小、难以保持、再现困难。须考虑训练内容的密度、进度以及巩固练习的次数等。训练活动中,训练指令和要求不能太多,忌讳多个指令连续呈现。感觉感受性差,感受范围狭窄,反应较迟钝。知觉恒常性差,缺乏迁移和泛化能力训练对策言语语言特点言语语言发育迟缓,常伴随口吃、构音不清晰以及语义理解困难等问题在训练中的指导语要简洁明了、语速要慢,并及时辅以相应的手势或支持性动作,帮助他们理解语义。感觉感受性差,感受范围狭窄,反应较迟钝。知觉恒常性差,缺乏迁移和泛化能力训练对策意志品质特点可能存在能量代谢水平低或意志薄弱的问题,在教育及训练活动中容易出现疲劳,做事缺乏坚持性需要合理安排训练和间歇性休息的比例,及时调整训练形式、控制好重复练习次数以及合理使用强化物等。•智力落后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为60.6%,大大高于正常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与智力障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有必要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专门的感觉统合训练。•对智障儿童以游戏的形式实施感觉统合训练,能够较好地吸引其注意力,有利于培养智障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良好的社会行为,对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感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成效研究现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智能缺陷的改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国内学者苑金美等对113例精神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了为期2年的感觉统合训练,结果发现训练前后比较,儿童的智力水平有明显提高,感觉统合失调问题也改善明显。•卢莉颖等学者同样指出感觉统合训练对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智力以及感觉统合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他们还认为早期干预可以最大程度改善和恢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障碍,以达到最为理想的发展状态。•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研究仍维持在病症改善阶段,学者们还认为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从感觉统合训练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尚还缺乏提高智力障碍儿童整体发展地综合训练方法研究。一、训练基本对策•1.训练目标•主目标是促进该类儿童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提高感觉间以及感觉与动作间的协调性和统整能力,确保儿童较好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并为提升其生存质量奠定基础。•辅目标是增强他们的认知、言语与感觉、动作间的统整力和协调性,提高其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训练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受训个体的感知、动作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其认知、言语语言、沟通交流以及体格发育水平。对于能力较强、伴随障碍较少或不严重的个体可制定连续目标,否则须制定离散目标或在不同训练阶段制定不同目标。2.训练内容•学龄前智力障碍儿童——以低位统合能力训练为重心•学龄期智力障碍儿童——在低位统合能力训练基础上,不断增加感觉间以及感知觉与动作间的整合,动作与认知、言语的整合3.训练方式•智障儿童缺乏个人动机与兴趣,主动性差,意志水平低下,在训练中一味采取强迫手段,或者乏味的机械训练,智障儿童会产生厌烦、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训练遭到失败,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