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合理用药新生儿与药物(一)药物的吸收1.口服:新生儿胃酸水平低,吸收功能因药物而不同。如:口服氨苄青霉素新生儿比成人快1倍,但对苯巴比妥、核黄素、磺胺类则吸收慢。2.肌注:新生儿臀部小,肌肉量少,吸收不充分。3.皮肤粘膜薄:真皮层薄,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成人大,因此皮肤吸收较快,特别是发炎或烫伤的皮肤。如:新霉素治疗烫伤,可致听力减退。4.静脉注射:透皮静脉吸收最好,但应控制速度。(二)药物分布1.膜的通透性: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强,故脑脊液血药浓度比成人高。2.蛋白结合率低,使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易导致中毒。如:苯妥英钠在新生儿中游离占11%,而成人占7%。3.较高的细胞外液:新生儿体内水分占80%(成人占60%);新生儿细胞外液占40%(成人20%)。故:新生儿细胞外液中药物浓度低,不易进入靶细胞。(三)药物代谢和排泄1.肝脏微粒体酶发育不完全,故药物代谢慢,游离型浓度高。如:给新生儿氯霉素100mg/d,可致Gray-syndrome(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呼吸、进食困难、腹胀、肌肉松弛,体重减轻,体温低、灰色紫绀,24-48小时内即可死亡。2.肾小球滤过率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低,对酸碱平衡调节功能较差。药物从乳汁中排泄(一)乳汁转运机制—被动扩散与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解离度、血浆和乳汁中浓度梯度以及乳腺血流量和乳汁中脂肪含量等因素有关。(二)转运到乳汁的药物对婴儿的影响1.从母体血液排入乳汁中的药量小于婴儿当天的治疗量,故一般无影响。2.乳汁中药物基本与母体药物浓度一致,排药量一般为母亲用药量的1%,一般对婴儿无太大影响,但与婴儿饮奶量和药物酸碱性有关:乳汁pH=7,碱性药物易转运到乳汁,使其浓度高于母体几倍,如吗啡,故要注意成瘾性药物。从乳汁中排泄足以影响婴儿的药物:①成瘾性镇痛药,如吗啡。②硫氧嘧啶类抗甲状腺药及放射性碘,可致婴儿甲低。③抗凝血药苯茚二酮因蛋白结合率低,故易进入乳汁,引起婴儿严重的皮下出血,而肝素、华法林不易进入乳汁,故不属于禁用之列。④抗生素:易引起婴儿过敏及耐药性。⑤母体缺乏VitB1时,乳汁对于婴儿是有毒的,可致婴儿呼吸中有丙酮酸的气味,因为缺乏VitB1,碳水化合物氧化不完全,中间产物堆积。VitB1(硫胺素)在肝脏中与磷酸形成TPP(硫胺素焦磷酸酯),它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如上述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与大龄儿或大人有很大差别,用药后可产生某些新生儿特有的反应。常见的有如下:(一)对药物有超敏反应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健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敏感,用吗啡可引起呼吸抑制;常规量的洋地黄即可出现中毒。对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能力差,过量的水杨酸盐可致酸中毒,应用氯丙嗪易诱发麻痹性肠梗阻,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间长即可诱发胰腺炎。(二)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疽和核黄疽胎儿出生后2~3d出现生理性黄疽,大约2周自然消退。新生儿应用某些药物可使血中游离胆红素升高,加重黄疸,甚或诱发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疽。1.易引起新生儿溶血或黄疸的药物见表8。药物引起黄疽或溶血的途径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溶血: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新生儿发生溶血的机率高。此类新生儿应用水溶性维生素K、磺胺类、萘啶酸、呋喃唑酮和噻嗪类利尿药后,因还原型辅酶Ⅱ缺乏,致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低,因而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的硫基及含硫基的酶受上述药物的氧化性损害所致。而新生儿维生素E缺乏也可使用维生素K制剂、磺胺类药物后易导致溶血性贫血,而加重黄疽。(2)影响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胆红素代谢过程中肝细胞膜上特异受体能摄取未结合胆红素,并由载体蛋白将其转运至内网质,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结合型胆红素。利福平竞争肝细胞膜特异受体,新生霉素有抑制葡萄糠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两者均可使游离胆红素增高。(3)增加胆红素自肠道再吸收:应用减少肠蠕动的药物或杀灭肠道菌群的药物,一方面使胆红素在肠内吸收量增多,另一方面使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被正常菌群还原为尿胆原,结合胆红素又被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再吸收人血。另外肝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