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治(完整版)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VLBW闲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lowbirthweight,ELBW)存活率明显增加,BPD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胎龄愈小、出生体重愈低,发病率愈高。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OOOg)与极早早产儿(胎龄<28孕周)BPD发生率可高达50%。我国不同硏究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差异较大,出生体重<1OOOg与胎龄<28孕周BPD发生率19.3%-85%。重度BPD是VLBW和ELBW死亡的主要原因,存活者者常出现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生后一年内病死率高。且有较高的神经发育障碍率。目前对BPD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1、BPD的定义1967年Northway等首次提出BPD这一概念并作为一种病理学诊断。主要临床特征为:需要吸入高体积分数氧和机械通气较高气道压力呼吸支持的严重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出生后28天仍需要用氧,此称为“经典或旧BPD”。认为BPD的发生与氧中毒和机械通气气压伤有关。以后临床硏究发现,发生BPD的新生儿并非都是RDS患儿,并提出RDS不能作为诊断BPD的必要条件。1979年Bancalari等将BPD定义修改为:(I)患呼吸衰竭的新生儿;(2)需要机械通气至少3天并且持续给氧超过28天;(3)有呼吸困难的体征和肺部的放射影像学表现。Jobe为首的硏究者们发现:BPD多发生于体重Sikg的早产儿,且多发生在出生后仅有轻度或无肺部疾病,需低浓度氧或不需要氧疗及机械通气的低出生体重儿,患儿在住院期间逐渐出现氧依赖,并且持续时间超过纠正胎龄36周。同时在影像学方面,Northway阐述的4阶段典型X线表现已不多见,此称为“新型BPD”。2000年6月由美国国家儿童保健和人类发育硏究所(NationaiInstituteofChiidHeaithandHumanDeveiopment,NICHD)、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硏究院及少见疾病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硏讨会上,制定了BPD新定义,根据末次月经后孕龄(PMA)并基于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度。根据该定义的界定,BPD是指任何氧依赖(FiO2>21%)超过28天的新生儿。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前糖皮质激素和出生后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广泛应用,以及保护性通气策略实施,“经典型BPD”已很少见,临床上常见的是“新型BPD”。2、病因及发病机制BPD的本质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各种不利因素(如炎症、氧中毒及气压伤等)对发育不成熟肺导致的损伤,以及损伤后肺组织异常修复。1)遗传易感性:近年来遗传易感性在BPD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备受关注。通过对BPD的家族聚集性及双胎分析、候选基因、全基因组关联硏究、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及表观遗传学等硏究发现,基因遗传变异在BP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双胎的硏究发现,同卵双胞胎中BP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异卵双胞胎,遗传对BPD的影响更是达到53%-79%。关于候选易感基因与BPD关联性,众多硏究试图建立已知分子或者通路(如炎症因子、SP蛋白、VEGF等)与BPD的关系,但对候选基因在BPD发生中的作用,不同研究者所得结果不尽相同。由于存在遗传异质性等多种原因,目前仍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BPD致病基因。由于对BPD候选基因的研究揭示了其发生在遗传上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人们试图应用适合研究复杂性状的遗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来揭示BPD的遗传易感性,但多项硏究结果并不一致,认为其遗传可能与稀有变异的关系更强。虽然BPD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众多与肺的形态发生和肺泡化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罕见的突变,但尚无成熟数据深入挖掘硏究。近年来对BPD的表观遗传学硏究发现,表观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了BPD的发生,但尚缺乏深入硏究。BPD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多病因疾病,遗传因素在BPD的发生中可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目前遗传学硏究尚未发现明确的BPD关联基因,但对于BPD的遗传易感性的进一步深入硏究仍是揭示其可能发病机制不可忽视的环节。2)肺发育不成熟:肺发育分为五期:胚胎期(胚胎第3—6周),该期的主要特征是肺芽、气管、初级支气管和主气道的形成。假腺期(第7—16周),主要是传导性气道从支气管树到终末支气管的形成时期。其特点是形成胎肺,再分支形成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