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主备:审核: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一、预习导学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河阳险阴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①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君子固穷()⑤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⑥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⑦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⑧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3、重点句子翻译(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河曲智叟亡以应。二、探究思考: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2、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3、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4、智叟和愚公之妻提出的问题有区别吗?5、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讨论理解1、本文是古代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文章首先交代故事,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等情节做铺垫。接着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下面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的思想,这是情节的。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和。3、愚公的艺术形象:愚公在九十高龄的情况下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这样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对移山有,这来自他对关系的正确认识,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他这种观点就比自作聪明的智叟要高明得多。4、神话结尾的作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差别。5、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运用和的写法。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的色调,而且增强了的效果。此外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文中运用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