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造池塘第二季:池塘运维报告马瑞拉转眼又是一年春天要到,万物即将复苏。虫、鸟、两栖、植物叶芽都已蠢蠢欲动,花园活力就要归来,池塘闪耀整装待发。八个月前,我第一篇“专栏”文章如何建造池塘出乎意料在知乎得到超过8000+赞。不过再一想也不算很意外,因为,有一些小理想、小成就,可能自己实现不了,但看着别人如何一步步认真学习最后还居然给实现了,也能得到某种莫名的过瘾和心理满足感,不是吗。其实,正是这种不断积累看别人的小满足和自己也该干点什么的小九九,慢慢发酵成某种大不满足和大九九,才促使我挖了一个池塘,并因此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人类真是欲壑难填的生物啊-_-;)。在春天到来之前,我先对我的池塘运行维护状态做一个总结性报告,顺便弥补下上一篇文章匆匆写就后留下的诸多疏漏和缺憾。另外,看过许多展示环境的多图长贴后,我发现,没有当前位置小地图实在让人有些找不着北,因此没有了到此一游的身临其境感,所以,我决定在每张照片的角落附上小地图,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臭不要脸)本文。当然,首先,我得有个池塘。(ok。pass。)建造池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维护池塘亦如此,只不过前者学习多过探索,后者探索多过学习。首先补上在上一篇文章中没有附上的我家池塘水循环过滤图,顺便看一下整体格局:水循环路线应该不是很难理解:水从最低处的潜水泵抽到最高处的过滤桶(高度差大约在1.5米),经过滤后排入上游的小池塘,小池塘的水满后溢出到一条铺满小石子的溪流流入大池塘。实际上经过三次过滤:过滤桶过滤上游小池塘沉淀过滤铺满小石子的溪流过滤还有啥是撇渣器。撇渣器就是用于收集水面上的树叶、浮沫和油污的小抽水泵+小垃圾桶。拍脑袋设计的过滤系统其实拍了不少时间的脑袋进行斟酌,最后采用的方案效果理论上是很强大的。然而很多因素还是影响了最初的水质。第1页共5页如下图所示,池塘设计为鹅卵石自然堆叠接驳自然草坪岸。事实上,为了方便小动物进出池塘,所有的鹅卵石都低于周围草坪。而草坪刚刚铺完,根部还未抓土,所以初期只要一下雨,泥水灌入池塘是妥妥的。基本上一下雨,整个池塘的水都会完全变成泥水。然后放晴的几天略为恢复。所以刚开始没下雨时是这样的(下图):开始下雨了(下图):然后就是浑浊的泥水(下图),这还只是小雨以及中雨后的样子,大雨和暴雨后请脑补“黄河”即可。泥水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上海又是一个多雨的city,所以决定随天公安排,不再另作处理。刚开始潜水泵一天开10个小时,基本三四天可以把泥水抽干净。就盼草皮早日长出发达的根系,把土固定住后可以不再泥水灌入。大池塘刚注满水没两天,就从花鸟市场买了几十条草金鱼放下去(下图)。再来看看上游小池塘出水口(下图)(请忽略左侧三只路过的黄缘闭壳龟)小池塘直径在1米左右,最深处40公分。水经过滤桶第一道过滤之后通过一个键盘侠认为略显俗气的红色粗陶瓦罐跌入。部分未过滤掉的颗粒在此沉淀,这是第二道过滤。然后溢出的水随着一条宽约40公分,深10公分,铺满小鹅卵石的溪流(下图)向下流入大池塘,这是第三道过滤。其实我觉得这个陶罐跌水还是挺和谐的,因为木围栏刷了红色漆,所以……红配绿……也可以很好看啊。简单实用好看未必要追求标新立异。而且这个陶罐我也是淘宝店花了上千买了几十个用来种花,其中唯一一个过了两个月依然没碎成瓦片的百里挑一好陶罐,所以正好有一个闲着,随手就用上,多好。池塘刚灌满水后,倒入差不多1.5升硝化菌,六月和七月每两三个星期会往池塘里再倒750ml硝化菌。每两周换三分之一水,特大暴雨后再加换新水抽排泥水。但水还是不够清澈,总是在非常混和略清澈之间循环往复。这是正常情况,是整个第2页共5页生态系统在进行某种平衡博弈的结果。kevinkelly在《失控》的第八章和第九章描述了“封闭系统”和“生态圈”的概念,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章节——和我建造的池塘生态系统正面相遇。在池塘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内,正如高梅兹所说:“复杂性的开端根植于混沌之中。不过,如果复杂系统能够在一段时间的互相迁就之后获得共同的平衡,那么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让它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