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UPTODATEfoodprotein-inducedproctocolitis•FPIP: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60%患儿是母乳喂养儿,可在生后第1周甚至生后几小时内发病,生后6个月内发病最为常见(2-8周)。•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粪便性状变化较多,有时为正常便,有时为黏液便、血便(从便中带有少量血丝到以较多血为主的大便)。•患儿一般状况好,无体重减轻,常伴有湿疹。•“除了尿布其他都正常”•状况良好的大便带血婴儿FPIP的发生率:18%-64%?•常见过敏原有豆类、鱼、鸡蛋、小麦、牛奶?(共识)。•240例大便带血的纯母乳喂养婴儿,88%由下列食物激发:•●牛奶–76%。●蛋–16%。●大豆–6%。●玉米–2%。●多个(两个以上)–8%。•母亲限制饮食无效–8%:需用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内镜表现:非特异性,红斑、糜烂、水肿、溃疡、结肠淋巴滤泡增生周边充血。组织学示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很少形成隐窝脓肿。•片状红斑、血管模糊轻度结肠炎。通常局限于直肠,偶尔累及远端结肠。活检通常显示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包括嗜酸性脓肿)、淋巴结节性增生。•不支持的病理:隐窝炎、隐窝中性粒细胞脓肿、腺体结构改变、潘氏细胞化生。鉴别诊断•肛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套叠•感染:细菌性,偶尔轮状病毒。接触史。•美克尔憩室•食物蛋白质引起的肠炎综合征(FPIES)•食品蛋白所致肠病:非IgE介导的小肠损伤,导致吸收不良、间歇性呕吐、腹泻、生长迟缓,偶便血。内镜近端小肠活检绒毛损伤。其他:乳糖不耐受(喂养过量)?淋巴增生性非特异性直肠炎?肠重复畸形;血管畸形;早发炎症性肠病;吞咽母血?;评估•限于血丝便为主要表现、一般状况良好的婴儿病史和体格检查•看粪便:性状、血丝的性状、形式、粘液,次数•母亲饮食:摄入牛奶、其他乳制品(甚至少量)、大豆、鸡蛋和玉米。•配方奶类型,喂养与血丝便的关系。•体格检查:仔细肛检。•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通常限于症状不典型,限制饮食后症状无改善者。•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test,SPT):X。•血清特异性IgE检测:X。•斑贴试验(patchtest,APT):?体内、外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SPT):新鲜或完整CMP提取液血清特异性IgE水平检测:RAST斑贴试验(APT):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食物激发试验:金标准皮肤点刺试验(SPT)风团≥3mm,伴有皮肤潮红风团>阴性对照的风团3mm,且>阳性对照风团50%风团≥8mm(牛奶蛋白过敏100%特异性)对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的检测何为阳性?*SPT阳性代表机体已被致敏,临床尚并不一定过敏*敏感性高:<3mm,95%可除外IgE介导的过敏*特异性低:阳性反映对于激发试验的预期不确定RAST特异性IgE检测高阴性预测值低阳性预测值,通常不如皮肤试验敏感优点:•不受药物和过敏症状影响•可排除皮肤假阳性结果•用于严重皮炎不能做皮试者IgE诱导过敏的简化机理,致敏阶段与发敏阶段(APC=抗原提呈细胞,Th2=T辅助细胞-2淋巴B=B淋巴细胞;TCR=T细胞抗原受体;IL-4=白细胞介素-4;IgE=免疫球蛋白E)过敏的机制过敏的机制::致敏阶段和发敏阶段致敏阶段和发敏阶段无临床症状诊断性食物激发试验(膳食回避和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激发之前首先应回避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或根据特异性IgE预期值确定是否性激发试验方法(CPMA):•先滴1滴在口唇(15min)•然后改为口服,并逐渐增加剂量:•0.5→1.0→3.0→10→30→50→100ml/30min•结束后观察2hr•无反应后250ml/d,持续1w•以疑似症状是否再现为阳性•食物激发试验(OFC):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BPCFC)(诊断的金标准),单盲食物激发试验、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等,是食物过敏诊断的主要方法。•通过回避可疑食物2~4周,症状缓解后,逐步添加可疑食物激发症状出现的方法,观察食物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目前临床多采用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适应证:怀疑食物过敏的患儿,需要确定过敏的食物种类;需要确定食物的交叉过敏的存在。高敏儿添加易过敏的新食物时,为安全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