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唐燕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分析一、新旧教材章节内容的变化。旧教材有5个课节,分别是《年、月、日》、《看日历》、《一天的时间》、《时间与数学(一)》和《时间与数学(二)》。新教材把《看日历》一课,调整到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中,这样的变动非常严谨。因为《看日历》一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认识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从日历找到有关信息。可是原来的旧教材确把《年、月、日》一课放在了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把《看日历》放在第二课时,两个课时分开来学习,但新教材把两个合并成了一个课时《看日历》。新教材就改变了练一练和正文不匹配的局面,第一课时是《看日历》,第二课时是《一天的时间》,第三课时是《时间表》,第四课时《校园中的测量》,第五课时是《搭配服装》,第六课时是《营养配餐》,第七课时是《共同的休息日》和第八课时的《日历中的规律》。二、第七单元《年、月、日》新教材鲜明的特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特点非常鲜明。1、旧教材:第二课时《看日历》,正文里主要是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大量的练习去让学生理解平年和闰年,第四课时《时间与数学(一)》一课,只出现了两个情境图,然后就是做一做,练一练。正文内容特别空洞。第五课时《时间与数学(二)》同样是情境图简单,不利于学生学,也不利于老师教。2、新教材:每一课节都是“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新教材的正文特别好,情景设计注重了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内容充实,循序渐进,有利于老师把握教材,给老师研读教材、利用教材提供了一个支撑。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新教材的第七单元结构性更强,更适宜于学生学习,特别明显地是情境图都力图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问题串很突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主问题中都配了情境和问题串,这样老师教和学生学都有了一个载体,“问题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情况:引导思考不断深入的问题串,由情境产生而展开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问题串,比如看日历一课(第67页),儿童在情境当中发现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产生讨论,层层递进不断探索的问题串的设计。如第一个情境图说说关于年月日知道什么,学生根据情景图中两个学生的回答内容,很容易,让学生说一说。关键是第二个情境图就有递进了,有31天的有哪几个月,有30天的有哪几个月,有28天的有哪几个月,让小朋友思考说说,为什么?这就不同于第一个情境图了,说一说就行了。最后一个情境图更有数学思考的挑战性,有28天的叫什么,有29天的叫什么,那你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它们的区别?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产生讨论,不断探索。三、新教材有层次清晰的练一练。每个课节都安排了练一练,供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用。1课时67页的内容,练一练为1页;2课时1页的内容,练一练为1.5页;正文和练一练的页码比例为1:1。每个课节都是正文和练一练各为1页。练习又有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并且正文当中的每一个问题串在练习当中都会有对应的练习题目,比如问题串1正好配练习第1题保证了基本知识能够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正文与练习的匹配。带小问号的是拓展练习,不做考试要求,但拓展练习老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比如关注学生的交流,对学生学习评价老师要把握好。三、实现新教材的教学目标采取的有效策略在本单元搭配中的学问、时间与数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对应的数学思想。在看日历、制作作息时间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还有一个校园中的测量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测量工具的重要性。在《时间表》一课的学习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情境素材,这个情境图中有丰富的比较环节,比如两个城市的日出时间不同,小学上课时间不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