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案设计教材简析:《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目标1、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和妙处,引导孩子明白可以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是散文的特征。2、明白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原因,体会儿童的生机勃勃,感受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教学重难点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解题,检查预习(一)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师:课前播放的歌曲是——《春天在哪里》(齐读),现在窗外就是春天,如果有时间,你想到哪儿去找春天?(二)清代诗人汪楫到田野中寻找春天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田间(清)汪楫小妇扶犁大妇耕,陇头一树有啼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1.齐读“小妇——起!”2.师:这首诗前两句是说“春天的田野,小儿媳妇扶着犁,大儿媳妇在耕地,远处的一棵树上有黄莺在啼叫。”你能猜猜后两句的意思吗?(小孩子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朝着人多(春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的地方行走。(三)自古以来,读书贵在活学活用,作家冰心在写作时就把这句诗改了一下,她认为:出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改,意思就变了,变成了——(指名说)1.师:后来,冰心就用后半句做了一篇散文的题目,这就是——《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课题(强调“拣”的右边不是“东”,第三笔是横折钩)2.读课题,这里的“拣”是什么意思?(挑选)3.文章的作者是冰心,说说你对她的了解。(落实预习目标3)(出示《作家卡片——冰心》)【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田间》知道文章题目的出处,潜移默化地渗透读书需要活学活用,文章的题目也可以借用古诗的语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锤炼题目可以使人眼前一亮!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一)检查朗读1.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她的文字,这是文中出现的生字,2.师: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浑身解数”中“解”是多音字(齐读,意思是?全身的本领),它还有哪些读音?出示jiejie(理解押解)(落实预习目标2)3.齐读词语。4.“盈”上半部分的笔顺特别容易错,看老师写(范写),在书上的田字格旁写一个。5.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呢?把你觉得最难读的一个段落读给大家听听。(重点关注:“玉澜堂、成千盈百、不解、浑身解数、纽扣”等词语的读音。)(落实预习目标1)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设计意图】:弄清“浑身解数”一词的读音和意思是课后练习的要求,同时也确实是平时容易读错的字,放在检查预习的环节完成,可以做到一举两得。“盈”习惯的写法一般会写里面的又字旁,但是正确的写法却是先写外面“乃”(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而且作为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它比较特殊,是上大下小。教在学生的易错处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二)理清脉胳1.言而有序是好文章的标准之一,浏览全文,你发现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拿出笔来,到文中找找这些地点。3.指名回答,相机出示: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4.根据这些地点的变化,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春游。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