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实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纵观现在的中考、高考,语文满分是一百五十分,作文就占了七十分,将近占据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学生若想要得到高分,写作就不能失分。而写作确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感受到,还没有发现学生说“写作容易”,也没有哪个老师不说“写作难教”。因此如何教好写作课,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老师探讨的热点问题。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的接触面普遍较窄,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他们通常只是为完成作业而作文,东拼西凑。根本不能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缺乏素材,对写作心存恐惧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农村学生所处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和家庭,限于上课、作业、测验,辅导等转圈圈。缺乏生活体验的主动性,缺少接触社会,观察自然图景的敏感性,缺少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性。这就导致自己的视野狭窄,孤陋寡闻,这肯定对作文会产生恐惧感。大多数学生面对一道作文题总是冥思苦想,抓耳挠腮,思考了半天还是难以下笔。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思想可表,不知抒写什么才好。二、缺乏真情实感真实是作文的灵魂。本人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如出一辙,没有自己的创意,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学生们普遍存在无话可写,无景可描,无情可抒,无理可议的尴尬。对于一个写作对象,许多学生都习惯于用老眼光、从旧视角去表达,主题落入窠臼,立意雷同。写游记,便立即与赞美祖国、热爱祖国挂钩;写好人好事,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慨;写学习、训练,就是为国争光或做事要勤奋有毅力等等。文章总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是情感。第1页共4页三、缺乏真知灼见作文是写作主体个人进行的一种精神产品的独特创作,应表达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但是本人在平常作文教学中发现,现在农村初中生的作文现状,往往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用自己的心去看世界。在他们所写的作文中,要么是流水账似的将一件事从头到尾记叙下来,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要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事情刚露头就结尾。这样的文章中心不明,立意不彰,看了不知所云,印象自然不深。四、缺乏创新意识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可见,创新意识对人对文的重要性。而农村学校大多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设施落后,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难免视野狭窄,见识短浅。他们所观察到的是自己狭小的世界,每天见到的是同样的人,做的是同样的事,甚至说的是同样的话。一到作文课,不少学生就会嚷嚷:“又是写作课,写什么呀,有啥可写的呀。”因此,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千人一面,千景一色,千物一形,千部一腔。这样的文章缺乏创新,读起来索然无味,很难吸引人的眼球。针对以上存在的这几种情况,本人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人以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它能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自主行为。针对当前农村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状况,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写作兴趣。首先要写熟悉的内容,让学生们有内容可写。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看,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难于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说真话,吐真情。因此作文的命题应该是开放的,内容方面也应该是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第2页共4页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为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想表达的愿望,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可以出一组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或者是半命题作文,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