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探讨摘要。高校作为当代人才素质教育基地,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极其重要,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性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本文就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缺失,浅析人性化高效管理制度构建的重要性,探讨制度构建的对策。关键词: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单位为达成管理目标而制定的,对单位组织、协调、控制、反馈等活动具有规范化的指导作用。良好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障高校完成教学育人的基础,是管理与教学、管理与师生和谐发展的必要因素,是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迈进的媒介,是高校教育改革成效的直接表现。过去,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规行矩步,主要通过加强规章制度的管制进行约束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日益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也就成了高校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一、浅析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缺失1、学生专业选择受到限制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分数等因素影响,如为了达成父母的期盼、解决就业难题及未达到分数线而服从调配,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以致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因非己所爱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高校转专业的门槛较高,只有成绩排名靠前的极少数学生才具备转专业的条件,大多数学生只能学习原专业,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因兴趣原因出现厌学、逃课、补考、重修等状况。2、学生学习自由受到限制当前,很多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都是老生常谈,缺乏创新思维。学校教学方针有较强的约束力,学生自由选择权短缺,教学方法缺乏个性化。如课程选择、教师选择没有开放,在选修专业方面,有很大一部分课程是必修课,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致学生在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中,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目的仅为了期末考试过关,没有真正掌握和运用课程知识,未起到良好教学效果。3、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第1页共4页当前的教育还是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漩涡,学习成绩成为高校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从而抑制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今社会,只有身心得到全方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融入社会,在校堪称“学霸”的学生可能在走出校园后难以适应社会的生存法则。适当的以成绩论优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片面追求高分数,会滋生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4、学校对教师的教评模式失真信息技术成就了高校管理对教师评价系统,按照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新学期选课时都要先对教师做出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反馈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质量。但实际评价系统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情况,一成不变的评价问题成了走过场。而学生为了加快选课进度,在对教师评价环节不重视,应付了事的态度使评价失真。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比较死板,有较强的监控性,学校对教师的量化教评容易容易造成教师较大的精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教学的创新思维,阻碍新科研成果的产生。二、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构建举措1、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学校的根本职责是教师向学生教授知识,培育学生成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管理中人是管理最基本的要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在对个体人格的尊重上,高校教育“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人性化管理制度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融洽和睦的教学平台,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对学生而言,人性化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教师而言,人性化管理应重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身份,通过责权利对等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如“责”即为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权”则是拥有制定高校基本教育政策的权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可以树立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归属感,使教学起到真正育人的作用。第2页共4页2、推动自主创新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综合学生个性化需求,推动自主创新教育管理制度,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适当放宽人员额度、成绩排名等限制政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