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总)广西中医药2009年10月第32卷第5期3讨论偏瘫肌痉挛多见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而且在痉挛的同时往往伴有肌肉疼痛。普遍认为是中风后期气虚不运,痰瘀阻滞经络,筋肉失荣,或虚风内动所导致的肢体强痉屈伸不利,故多从痰,从瘀,从风论治。可临床实际运用中笔者在遵循以上原则治疗时发现其在缓减肌张力方面疗效欠满意。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笔者从经典古籍探究突破点,明代《景岳全书》强调:“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然气血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缓纵废弛;气中无血则病抽挚拘挛”,“筋缓者当责其无气,筋急者当责其无血。无血者宜三阴煎,或大阴煎,小阴煎之类主之……”[2]。由此可见筋急与阴血不足有关,以此为立足点笔者以原文记载的三阴煎为主方进行化裁拟三阴柔筋汤,方中白芍、熟地黄、当归及鸡血藤滋阴养血柔筋,桂枝、伸筋草、木瓜温经祛风、舒筋活络,川芎行气活血通络,另外肝主宗筋,舍其肝非其治,方用白芍、青木香、延胡索共奏疏肝柔肝、行气止痛之功效,另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琥珀可“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可见琥珀有安神定惊、活血散瘀之功效,故笔者于此加用琥珀旨在与枣仁配合安神,以期克服导致肌张力升高的精神因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延胡索、青木香、汉防己、木瓜、琥珀等均有松弛横纹肌作用,且延胡索中的元胡乙素有镇静作用,琥珀中含有一种乙醚油质,可穿过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治疗肌肉关节疼痛与紧张,另可醒脑,而发挥镇静(中枢抑制)作用的则是琥珀酸,白芍主要成分芍药苷有较好的解痉和镇痛作用。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介入运动治疗并加用三阴柔筋汤口服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肌痉挛可明显降低其肌张力。故笔者认为,三阴柔筋汤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肢体肌痉挛,提高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且经济实惠,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推广。参考文献[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2]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60.[3]高学敏,许占民,李钟文.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2008-07-28收稿/编辑林江/熊瑜)表1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例)组别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20486.67对照组注:经Ridit分析,u=1.8485,P<0.05181066.67n显效306302表2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例)组别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21486.67对照组注:经Ridit分析,u=1.8858,P<0.05171163.33n显效305302头部外伤所致的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伤侧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如上睑不能上提,眼球活动受限,瞳孔扩大,视力下降或重影、复视等。消除容貌的缺陷为绝大多数患者的强烈求医诉求,神经营养剂、理疗、高压氧、中医药、针灸等为常用治疗手段。笔者自1989年以来,用自拟方动眼神经修复散治疗动眼神经损伤麻痹86例,并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89年5月至2007年4月,笔者共收治动眼神经麻痹门诊患者86例,其中男51人,女35人;伤眼86只,左眼52只,右眼34只;年龄16~49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10~60天,平均38天。全部病例都有外伤史,经过三甲医院眼科诊断和常规中西医治疗,颅脑损伤情况恢复或好转,生命体征稳定,仅遗留动眼神经损伤麻痹症状,多数病例使用过高压氧、针灸、中药等手段进行恢复性治疗,而疗效欠佳。1.2诊断依据[1]①外伤病史;②伤后出现上睑下垂复视,眼球向外下方斜视,并有视物模糊;③检查见:眼球外斜及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④原X线示:颅底或者框壁骨折征象。1.3病例选择标准外伤后经综合治疗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病程不超过60天,能配合服药,年龄在16岁以上,50岁以下,体质较好者。1.4病例排除标准病程超过61天者,未按疗程服用或自行中断治疗者,经确诊不属外伤引起病例,均不能入选。2治疗方法86例外伤性动眼神经损伤麻痹患者同时服用中药动眼神经修复散一号散、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