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彳4一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和治疗郑琰[摘要]突发灾难事件常常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儿童与成人一样也会罹患D的观点已逐渐为人们接受。本文就儿童VrSD的症状表现、特点及干预治疗进行介绍,试图为我国重大突发灾难事件后儿童PTSD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PTSD症状特点治疗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常使人难以有效抵御,从而引发个体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应激反应。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经历灾难后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严重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以往研究认为,14周岁以下的儿童,包括学龄前期儿童、学龄期儿童、青春前期儿童,不会罹患PTSD。而LeonoreTerr对遭绑架的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事实恰好相反.⋯伴随着威胁生命的创伤性事件的发生,PTSD也会在儿童身上产生。研究表明,PTSD有可能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儿童PTSD,若处理不当,其影响将可能持续数年、数十年,甚至是受创者的一生。在对成人社交焦虑障碍与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事件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两者呈现密切相关。[4]因此,对经历创伤事件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显得尤为必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汶川特大地震,很多儿童经历亲人离丧、家园被毁甚至身体伤残的创伤。健康成长受到影响。因此,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在整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儿童PTSD的特点,对儿童PTSD的症状表现、特点及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进行情境陶冶法等;第三层面是培育德性的方法,主要是生活体验、感悟、选择与建构法。当然三个层面的方法是相互贯通的.提高道德认识是基础,实践锻炼和情境陶冶是由知转化为行的保证,也是陶冶情感、净化心灵解决道德冲突的根本方法,生活体验、价值选择、主动建构是最终养成德性重点。整体而言,德育方法是由道德认知法、情感激励法、实践锻炼法、生活体验与感悟法和自主选择与建构法的有机统一。f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改革开放3O年我国德育基本理论发展研究”(编号:DEA090278);江苏大学校人文基金项目“改革开放30年我国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研究”(编号:JDR2008B11)的阶段性成果。]注释:[1]付轶男.国家政策的回归——新世纪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3(3).72[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9:198.[3][美]嘉格伦.网络教育:2l世纪的教育革命[M].万小器,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序言.[4]詹万生.认真总结,坚定信心,深入研究,不断前进[J].德育信息,1999,(1).(5]上海市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组.改革课程内容形成德育教材特色[J].上海教育,1999,(3).[6]张来春.各国重新定义德育核心问题[J].上海教育,2007,(4A).[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0.(张忠华: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王青华: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13责任编辑:洪淑媛)介绍。一、儿童PTSD的症状和特点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P'PSD症状与成人PTSD的核心症状类似,[5]主要包括:①表现出害怕、恐惧、无助的迹象,并引发紊乱或激动不安的行为;②表现出再体验、再扮演的重复行为或做没有具体内容的噩梦;③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主要表现为避免想象、麻木、完全拒绝承认或讨论创伤性经验等;④过度唤醒。此外,PTSD经常伴随着一些其他的临床表现和共病特征。如注意和记忆功能受损等,[6]同时还会表现出一些诸如胃痛、头痛等生理症状。相比之下.不少研究者认为儿童PTSD具有一些独特特征。患有PTSD的儿童与成人相比,出现较多的是重现创伤感受、警觉性过高、强烈的生理反应、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烦恼及反复闯入的痛苦回忆。而出现较少的症状是情感麻木与回避。[7]由于创伤事件的性质不同,儿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另外,有研究者指出不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