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指引(试行)夏岳峰背景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坏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乙肝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至少有20亿人感染过HBV。据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7.18%,推算全国有HBsAg携带者9300万人,乙肝感染流行率为34.28%,推算全国感染过乙肝病毒的有近5亿人。乙肝给我国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对社会稳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1992年和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调结果显示,我省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排在全国的首位和第2位,控制乙肝流行已成为我省疾病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背景背景接种乙肝疫苗是迄今为止全球公认的预防控制乙肝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措施。1992年我省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省乙肝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1992年、2006年两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省1~14岁儿童HBsAg流行率明显下降,从1992年的19.9%下降到2006年的4.6%,其中1~4岁儿童HBsAg流行率从1992年的16.7%下降到2006年的1.9%。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省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订本指引。一、接种对象所有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史不详者。重点人群:新生儿、婴幼儿和青少年儿童。高危人群:(一)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静脉吸毒者、HBsAg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二)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同性恋者、多性伴者及性伴为HBsAg阳性者。(三)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四)其他人群:如乙肝以外的其他慢性肝病患者、HBV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二、接种程序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剂次,免疫程序为“0-1-6”,即接种第1剂次疫苗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疫苗。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为便于操作管理和接种反应观察,规定:新生儿卡介苗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HBIG与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不会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三、接种方案乙肝疫苗接种对象必须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执行。(一)新生儿。孕妇分娩前应检测乙肝两对半,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方案。为保证及时接种,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由接生单位接种。1.正常体重新生儿。母亲HBsAg阴性,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次10μg乙肝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10μg乙肝疫苗。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在出生后12h内注射HBIG(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酵母或20μgCHO乙肝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10μg酵母或20μgCHO乙肝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建议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9~12月龄时(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1个月后)检测HBsAg和抗-HBs,如果没有产生保护性抗体,再按“0-1-6”程序接种3剂次10μg酵母或20μgCHO乙肝疫苗。如果孕妇分娩前HBsAg情况不明,应尽快抽血进行化验。当测试结果未知时,新生儿在出生后12h内接种第1剂次10μg酵母或20μgCHO乙肝疫苗,暂不注射HBIG。一旦化验结果证实母亲为HBsAg阳性,新生儿应在出生后7d内尽早注射HBIG(剂量≥100IU)。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10μg酵母或20μgCHO乙肝疫苗。2.体重<2kg新生儿。母亲HBsAg阴性,出生体重低于2kg的新生儿在1个月龄或体重超过2kg时开始接种第1剂次10μg乙肝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10μg乙肝疫苗。母亲HBsAg阳性或HBsAg的情况未知时,出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