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酒的沿革及制备方法长岛中医药研究所(265800)谢在佩郑富强提要:药酒,创始于中国是举世皆知的。药酒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用于治病和保健,源远流长。从我国古代发明了酒之后,首先被中医界所运用,故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誉,中医应用酒来防治疾病,进而将酒、药合用,创建了药酒这一传统剂型。随着时代的变迁,药酒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由于药酒具有服用方便、疗效确切以及易于保存等优点,深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因此,药酒从单味、双味一直发展到几十味,其组方亦越来越严谨、越来越科学。现代药酒已达数千种,流传于民间的单、验方也不计其数。这些药酒的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有治疗内、外、妇、儿、伤、五官科,有延年益寿、有乌须黑发、有美容颜面、有壮阳提性等等;有内服、也有外用的;药酒的溶剂也由白酒、黄酒、葡萄酒发展到白兰地、威士忌、青酒、啤酒、香槟等等。药酒的制备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溶解法、2、冷浸法、3、热浸法、4、渗滤法、5、回流法、6、发酵法。将传统制剂与现代科学接轨,用现代手段研究分析传统药酒,用高新技术生产药酒,努力开发新资源、新品种。不断改革提高,药酒这一传统剂型一定会发扬光大,出现更加辉煌的前景。药酒,创始于中国,是举世皆知的。药酒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病,源远流长。酒剂是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一种制剂,殷周时期的甲骨文就有酒和药酒的记载。用酒作溶媒,以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这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谷类,并栽植成功。人们食之有余,就存于陶罐中,有时雨水落于罐中,久贮发酵就成了酒。《江纯•酒诰》中就有此描述:“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由此证明:酒是自然发酵而成的,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所发展。至于仪狄、杜康造酒之说,不过是他们有了新的品种发明而已。随着人们对酒认识的深化,人们开始掌握了丰富的酿酒技术,创造了用曲酿酒术。《尚书•说命篇》记载:“若作酒醴,尔维作曲”。说明这个时期的古人对酿酒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从各方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加工及生物学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科学成就。第七卷详尽描述了当时制曲酿酒的技术经验和原理,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学。酒的问世,使人们发现酒有通血脉、养脾气、厚肠胃、润皮肤、祛寒湿等功效。于是,将其用于治病和防腐,《周礼》就有“以酒浴尸”的记载。正如人们所赞的“酒为百药之长”,可见那个时期,酒是非常贵重的药物,而且以酒治病持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随着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认识到酒不仅仅可以治病,而且是一种极好的溶剂,它可以与水和其他醛类、酯类等混合,可以溶解大部分有机物质和植物中的成分。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树脂、叶绿素、色素等。酒还具有相当好的防腐作用。这就从单纯以酒治病发展为酒、药同用,创造了新的剂型——药酒。药酒具有体积小,有效成分含量高,奏效快,容易保存等优点。关于应用酒剂的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经络不通,病生于不1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的记载。《内经•汤液醪醴论》也记述了“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疾在肠胃,酒醪之所及”的功效。药酒中的药也是从单味、双味到多味发展起来的,药酒的组方日渐严谨。《黄帝内经》记载有鸡矢醴治疗臌胀的单味药酒,也有蜀椒桂皮双味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亦记录了淳于意用药酒治病的案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亦有药酒方。到了汉代,医祖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养生治病的药酒计21方。同时开创了酒水同煎的先河,酒煎汤剂至今仍在应用。晋陶弘景还描述了当时药酒的制作方法:“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入酒密封,寒暑日数,视其浓冽,便可滤出,滓可曝燥,持更渍……。”到了唐代,药酒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根据药酒所含成分,明确了药酒剂型分三类:主含普通药材成分的叫“酒”;除药材外尚含糖分(包括药材中较高的糖分)者称“醴”;除含以上两成分外,还有酿酒所产生的酒糟者谓之“醪”。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