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学学习的。本册教材中图形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一、创设情境,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1、聪聪的房间刚装修好,他想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你们愿意去吗?然后多媒体展示房间图,图中窗帘、灯笼、桌布都是一年级所学习的图形规律,让学生复习了所学的规律知识;2、聪聪:我的房间漂亮吧!我的好朋友明明刚铺好了地砖、设计了封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聪聪:你的房间怎么乱七八糟,没有规律呢?明明:我的有规律呀!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帮聪聪找找明明房间的规律吧!这样的情境设计既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明明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明明家的厨房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交流。“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