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是人们共同的愿望(对老年人养生保健研究之四)田志荣不生病是所有人的最大愿望和追求,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得自在,潇洒活得有意义的基本保障。医学界有一位盛名中外,名师专家—马悦凌先生,他曾著有《国医健康绝学》的书,这是一部出类拨卒、防病养生方面的教材,它本着“急病上医院,未病自己防”的理念,保证人们及时、全面地健康生活。现在根据我对《国医健康绝学》的理解和它的精髓部分介绍给广大的朋友们,以便在您的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一、撑握人体生死大权的是气血。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吃得饱了,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如果长时间各脏器出现供血不足,各种疾病都会惹上身来。比如心脏供血不足,就会心慌,气短、胸闷、严重时会出现心梗,危急生命。大脑缺血,轻者头昏,记忆力下降,重者会出现脑梗,老年痴呆症肝脏缺血、会形成高血脂,脂肪肝等。肾脏缺血,会出现尿酸,尿毒过高症。胰腺缺血,糖不能正常代谢,出现血糖增高。所以,血的重要性不可小视,只要我们在平时,食物营养充足,塔配合理就能保证人体内血的质量和浓度,保证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使人的血量充足。气是什么?“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这就是血与气的关系。气是由先天之精华,水火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组成。气具有很强的活力,不停地运动着,中医学以气的运动来解释生命活动。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即具有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脏腑组织和各种生理活动的作用。人体的气又分为元气、宋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所以补气的目的就是让身体保持适宜的温度,也就是人在大自然中吸入的新鲜空气。这样人才能鲜活地立于天地之间。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补气血呢?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人见人爱的补血方:红枣、桂圆、花生、红豆、红糠、白果、枸杞。此方不仅能补血,而且还可补肾。气血两亏的虚弱之人,要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牛肉、洋葱、韭菜,生姜等。只有补好气血,才能万病灭。二、保护好胃、肠,心宽体壮。保养胃肠的原则就是胃、肠喜欢什么,你就给它什么,胃肠怕什么。胃肠最喜欢你的细嚼慢咽,这样能减轻它的负担,所以易消化温1度适宜,可口的食物最受胃的欢迎,而那些过硬、过燥、过冷、过辣、过黏、油炸、腌制的食物,应离我们的嘴疏巴远点好。胃肠喜欢定时、定量和有规律的进食。社会上所有的长寿老人,他们从不暴饮暴食,总是定点吃饭、睡觉、饮食有规律。胃、肠更喜欢好的心情。生气吃不下饭是人们共同的体验。因为生气时肝火就旺,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肝是木、脾胃是土,木是克土的,当肝火旺盛时会直接抑制脾胃的功能,使人没有胃口,所以,放松心情是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胃肠,最怕冷。有胃病的人都知道,当胃、肠不适时,抱个热水袋悟一会就会舒服些。这说明消化功能不好,这时就再不能吃寒冷的东西了。寒冷之物之所以会引起胃肠的不适,是因为寒冷会使胃肠的血管将缩,影响食物透过消化道的黏膜化为血液。胃、肠最喜欢按摩。当经常有胃胀、消化不良的症状时,在腹部左右上下轻轻按摩,不舒服的症状会随之而减轻。所以,胃、肠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经常按摩腹部。肚子上有人体最重要的九条经络,按摩时等于把九条经全照顾到了,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健康良方。小米、色黄,得艮土气较多,它的功能直接入胃,是补养我们胃的真情佳品(陕北黄龙山小米最佳)唱银耳赤豆汤,能马上消除胃胀。补胃,党参比人参好。党参又是人体养生佳品。补中益气汤,养胃又养头。养胃用冲阳(穴位)吃饭特别香。三、心为君、君安人体才健康心脏在人体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心系统是人体健康的主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平时如果出现了面色晦暗,没有光彩,脉象细弱,唇舌青紫等情况,往往意味着心系统出了问题。心主神志,如果出现心慌,失眠、多梦,神志不宁,谵语狂言,或者脑子迟钝,健忘,精神萎缩,甚至昏迷等,也往往意味着心神被扰,失去正常的功能。心藏神,即喜与悲都属于心“神有余则笑不体,神不足则悲”。心在液为汗:有的人出汗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