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中毒与意外伤害的急救湖南省儿童医院曾晓辉概论•意外伤害是指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是一种突发事件,它是生活中对人生命安全和健康有严重危胁的一种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资料分析发现,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意外伤害都是位居前五位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无论农村还是城市,0~14岁儿童伤害死亡均占第1位。•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有:交通事故、跌落、烧烫伤、动物咬伤、溺水、中暑、中毒、冻伤、电击伤、气管异物及婴儿捂热综合征等。儿内科尤以中毒、溺水、中暑、婴儿捂热综合征等多见。急性中毒1溺水2中暑3婴儿捂热综合征4急性中毒•中毒:是指有毒物质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表现为功能紊乱和器官损害。毒物可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体内:消化道吸收、皮肤粘膜吸收、呼吸道吸入;医源性误用则还可有肌注、静注、灌肠等不同途径。诊断•有毒物接触史。突然起病、集体发病;•急性中毒症状:多有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年幼儿以惊厥为主,或表现为昏迷;有呼吸、心率等改变。诊断•特异性中毒特征:①肤色:颠茄类、乙醇、血管扩张剂等中毒时面色潮红;亚硝酸盐、呼吸抑制药等中毒时面色青紫而无相应的呼吸困难;毒蕈、无机磷、磷化锌等中毒可引起溶血而出现黄疸。②瞳孔:有些毒蕈中毒可引起瞳孔缩小而有些引起瞳孔扩大,曼陀罗、白果、发芽马铃薯等中毒时引起瞳孔扩大,有机磷中毒引起瞳孔缩小。③气味:磷、砷、硒等中毒有蒜臭味;硫话物中毒有硫臭味;氰化物中毒有杏仁味。④尿色:美蓝、酚、麝香草酚中毒尿呈绿蓝色;有机磷、磷化锌、毒蕈中毒尿呈深黄色。诊断•患儿呕吐物、胃液或粪便中找到毒物。•试验室检查:毒物检验与鉴定确诊最可靠方法,有条件应采集残留毒物、呕吐物、胃液、血、尿、粪便或可疑物品进行鉴定。血液检查如药物浓度测定、有机磷中毒时血液胆碱酯酶活性测定等。治疗一、清除毒物•口服中毒:(1)催吐:排除胃内毒物最简单和最好的方法。一般毒物摄入后4-6小时均可催吐,愈早愈好。神志不清或持续惊厥者、服入强腐蚀剂、煤油及其它油剂中毒者或有严重心脏病、食管静脉曲张者禁用。①直接刺激法;②药物催吐法。治疗一、清除毒物•口服中毒:(2)洗胃:中毒患儿的救治过程中洗胃是最常用的一种排毒方法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一般应在服入毒物后4-6小时内进行洗胃,但有些毒物颗粒可存于胃粘膜皱襞中,而有些油状毒物可在胃内存留12小时以上,故12小时后洗胃仍有治疗作用。洗胃的注意事项•患儿取侧卧头低位•胃管应确实置入胃内•每次灌入的液体应不超过胃内容量的1/2,回流液体应尽可能抽出•跟据毒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洗胃液。如情况不明或没有理想洗胃液时,均可选用温开水或温盐水洗胃(复合汞中毒除外)•使回流液达到清澈无味为止•拔出胃管前应将泻药或解毒剂由胃管注入治疗一、清除毒物•口服中毒:(3)导泻:口服毒物除已有腹泻者外应服导泻剂,一般在催吐洗胃后进行,以选择对胃肠道粘膜无刺激而又能减少毒物吸收的药物为原则,常用硫酸镁或硫酸钠。治疗一、清除毒物•口服中毒:(4)洗肠:中毒时间已4小时以上,毒物可能已存在于小肠及大肠,洗肠能较快起作用。巴比妥、吗啡类中毒抑制肠蠕动时及重金属中毒,由肠道排出毒物洗肠尤为必要。最好肛管连接Y型管,做高位回流灌洗。小儿灌肠液量约1500~3000ml,直至洗出液变清为止。洗肠液可用0.9%温氯化钠、1%肥皂水,也可加入药用炭,洗肠时应记录灌入和排出液体量。治疗一、清除毒物•皮肤粘膜接触中毒:应立刻脱离毒物,用清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粘膜。有创面时清洗后可外敷消炎药,毛发指甲易残留毒物,应反复清洗。治疗一、清除毒物•吸入中毒:立刻将患儿撤离现场,转移到通风处,有条件的可给予吸氧,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可人工呼吸。•被有毒动物蜇咬中毒:要用清水彻底清洗伤口,近心端扎止血带,局部冰敷并用相应解毒剂。治疗二、加速排毒•利尿:可静脉输液,以冲淡体内毒物浓度,增加尿量;可应用利尿剂,加速排尿;如中毒致肾功能受损,少尿或无尿者,可加用血管活性药(酚妥拉明、多巴胺等)。•透析疗法:危重患儿特别是伴有肾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