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创新中增强《柴达木日报》的可读性柴达木日报《柴达木日报》作为海西州委机关报,在时代大变革中,紧紧抓住人们对新闻媒体需求多样化这一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扩大报纸影响力,努力唱响时代主旋律,充分发挥党委的喉舌功能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了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效益齐头并进。经过10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柴达木日报》由创办时期的周一小报发展为今天的周六大报,并逐步显现出了自己的办报思路、模式和特色。但是,与全州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比,《柴达木日报》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方面也出现了发展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增强《柴达木日报》的可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柴达木日报》的影响力现状(一)竞争实力不强。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电子媒体日益成为新闻传播业的主流,特别是电视已经将报道的深度和生动的画面两大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在竞争中的新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大报刊也纷纷寻找同市场的结合点,迅速改变固有的办报模式,晨报、晚报、都市报等各种报刊模式相继崛起,各种生活、服务类报刊纷纷显现。《柴达木日报》作为西北欠发达省份的地方党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几乎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在争抢市场、争抢读者中始终处于劣势。(二)技术力量薄弱。海西州是以蒙古族、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柴达木报(蒙文版)》虽然已于1987年10月成立,但多年来每周只发行一期,由于篇幅太小,主要内容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州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主2002年年初,州委决定创办《柴达木报(汉文版)》,每周一期,采编人员只有3人。20XX年8月,《柴达木报(汉文版)》更名为《柴达木日报》,经过几个月的探索,20XX年1第1页共4页月1日起,《柴达木日报》正式改为周六大报,但是工作人员只增加了7人,而且大多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形式招录,学历层次低,专业不对口,而且素质也参差不齐,存在着办报时间短、经验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匮乏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报纸质量的提高。(三)创新力度不够。作为地方党报,宣传贯彻地方党委的方针政策,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新闻报道工作,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这是地市党报必须履行的职责。但是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创新办报理念和报道内容,深入研究找准“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的新闻切入点,主要报道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较多,有思想、有深度的专题报道过少,灌输式、唯上式的报道方式时不时在各个版面出现,有意无意地拉开了报纸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这与原本通过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实现“四个发展”的良好意愿背道而驰,从而降低了报纸的可读性,造成报纸资源的浪费。(四)新闻来源欠缺。海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常住人口不到40万,新闻资源相对于日报来说比较欠缺,特别是节假日前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信息极少,造成新闻资源尤其匮乏,组版信息来源大多以与节日群众生活相关的小常识为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编辑漫无目的找稿件、凑版面的现象,既影响了党报的权威性,又削弱了可读性。另一方面,海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加之报社经费不足,记者大多出入机关找新闻,深入基层少,深入群众少,群众喜闻乐见的稿件少,无形中降低了报纸质量和可读性。同时,由于交通不便,有个别乡镇可能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收到一次报纸,大大降低了报纸的时效性。二、增强《柴达木日报》可读性的思考建议(一)找准结合点,突出做好“硬新闻软着陆”《柴达木日报》作为海西州委机关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州委的重大决策,积极发挥喉舌作用,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第2页共4页仗,在全州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是《柴达木日报》的政治方向和基本职能,不能有丝毫改变,否则就回影响党报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