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基本结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跨膜物质转导功能生物电现象肌肉的收缩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为基质,镶嵌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脂质双分子层的特点:稳定性与流动性脂质双分子层的功能:屏障作用与传递信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主要有表面蛋白与整合蛋白,表面蛋白是附着在膜的表面,整合蛋白贯穿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两端露在膜的两侧。功能:①跨膜转运②信息传递③能量转换糖类的功能:①免疫标志②传递信息加油!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定义: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特点:①不耗能②依靠或不依靠膜蛋白的帮助③顺电—化学梯度进行两种形式: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①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②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①扩散率高,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性;②不需要另外消耗能量③不依靠特殊膜蛋白的帮助通道蛋白的内部有一条贯通膜内外的水相通道,使离子能顺利通过,所以通道称为离子通道。电化学梯度是膜两侧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特点:①通道的开合取决于膜电位或化学信号②相对特异性门控离子通道①电压门控通道也称电压依从通道②配基门控通道也称化学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特点:①结构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二·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来实现离子或分子的逆浓度或逆电位的转运过程。特点:①需要消耗由ATP提供的能量②依靠特殊膜蛋白的帮助③逆电化学梯度转运三·胞纳与胞吐胞纳是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基团进入细胞的过程。胞吐是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定义: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是在安静还是活动状态,都有电的变化,称为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定义: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也称为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RP)相关定义:极化: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的状态静息电位产生的条件:①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离子的外流所产生的计算公式=59.5lg[K]o/[K]i(mV)静息电位产生机制:膜内外K离子浓度差K离子顺浓度差流到膜外膜内电位增加,膜外浓度增加K外流阻力增加,不再外流达到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定义: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短暂而迅速的电位波动叫做动作电位。相关定义: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从静息值逐渐减小,乃至消失的过程;反极化:膜内外电位倒转,膜外负,膜内正的现象,也称为超射;复极化:由反极化恢复到极化状态(即RP)的过程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AP的上升支是由于Na离子内流引起的,下降支是由于K离子的外流引起的,后电位是Na-K泵的活动引起的。单一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动作电位的特性:①只有给以相应的刺激时,才会发生动作电位,且幅度一般是固定的;②可扩播性;③不衰减传导兴奋的引起阈值:一般是强度阈值,是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阈刺激是外部加给细胞的刺激强度,阈电位是细胞膜本身膜电位变化过程的瞬间数值局部反应:只限于受刺激局部细胞膜而不能向远处传播的电变化。局部反应的特点:①可随刺激的增强而增强;②不可作远距离传播,且随距离的增大而变小甚至消失;③可以相互叠加,分为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功能兴奋-收缩耦联:将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丝滑动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肌肉的张力增大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长度缩短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给予骨骼肌一次单个电刺激,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引起肌肉短暂而迅速的收缩强直收缩:连续的刺激落在前一个刺激的收缩期(完全强直)或前一个刺激的舒张期(不完全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