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医生的自我修养年后第一篇,写给每一位打心底里重视剧本的从业者。2015年,我将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剧本医生和项目策划上,协同评估更多直面市场的一线项目,而将个人创作放在更加私人、纯粹的位置。成为最专业的剧本医生之一,是我对自己的新年期许。接下来要聊的干货,大致包括两方面:·我对剧本医生这个身份的理解·优秀的剧本分析报告必备的5大要素这些观点仅是一家之言,某些标准我也力所未逮,却是我从业以来的实操经验和体会。这些年一直以工作笔记的形式散落在Evernote里,于此系统总结,本意是完善评估体系,当做未来工作的参照系。但我写完发现,它似乎有一点分享的价值——如果你是老编剧,也许它能帮你更好地传递经验,提点后辈;如果你是新编剧,也许它能帮你甄别芜菁,更好地倾听他人意见;如果你是为剧本头痛的制片方,也许它能给你启发:你所需要的是一名剧本医生,而非频繁撤换编剧;在文末,我会开放进一步交流的方法,寻找能把RMB(真金白银)和EXP(编剧经验)送给你的机会。嗯,开聊吧。一.比编剧更尴尬的存在在中国,编剧的弱势地位是老生常谈。在电影投资中,编剧费普遍占比极低,制片能少给点就少给点。若要请剧本医生,则需额外拨出预算,自然更不受待见。目前的行业生态中,除开少数巨头的大投资项目,极少有剧本有能得到职业剧本医生的全面诊断和建议。更多情况下,都是编剧把本子发给圈内好友,互相帮忙看看,然后简单聊几句个人看法——其弊端我会在后文详述。制片方不愿掏钱就算了。真正尴尬的是,是编剧自身对于剧本医生的天然排斥——编剧医生的工作主要是挑刺,很容易得罪创作者——这是我呕心沥血之作,只有我最懂它,凭什么让你来说三道四?UCanYouUp,NoCanNoBB!文人相轻,在此时尤为明显。明明很期待有人帮忙,却又放不下面子。在他们心里,只有行业最顶尖的那些老编剧才有资格和他对谈。但金字塔尖的大佬们,一来没这么多闲工夫,二来也并不见得能比职业剧本医生提出更有效的建议。这话说得肯定偏激了,为的是让大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二.既然有老编剧,为什么还要职业剧本医生?我们先从生活中两个语言学现象说起:你想在短期内系统学习英语,有两个老师可选:一个是中国人,英语还不错,并且有多年教学经验;一个是美国主持人,英语当然屌爆了,但不会说中文,并且没有教学经验。你愿意跟随谁?你是码字的,文学功底秒杀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但你能告诉我“不能”和“不要”的语义区别吗?为什么第一个“不”字是第四声,第二个却是读第二声,而字典里明明没有写“不”字有第二声啊?我想你已经大致明白,“能说好一门语言”和“能教授一门语言”是两码事;同理,“能写好一个剧本”和“能精准地指出他人剧作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也常常是两码事。剧本和语言一样,也有一整套语法。不少老编剧能写剧本,但不一定会用“体量、调性、节奏”等术语来聊剧本。你让你一个从业三年的剧本医生和从业十年的老编剧,同时写一稿剧本,也许前者会被完爆;但是,如果让两人对一个剧本进行点评,老编剧很可能就说不清楚。所谓“术业有专攻”,在一个真正成熟的工业化体系里,尤其如此。正如全片剪辑师也无法取代预告片剪辑师,美术指导无法取代海报设计师,老编剧也无法取代剧本医生。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剧本医生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编剧,那永远只能是二流医生,一辈子对别人指手画脚却没有自己作品;而一流编剧稍加训练,很有潜力转化为一流剧本医生。换言之,丰富的剧作经验,才是剧本医生的核心素养。不过今天不聊剧本创作。而是一个剧本医生在剧作经验之外,最重要的自我修养——如何把剧作问题说清说透、说到读者的心坎里。三.专业剧本分析报告的5大要素如前述,当好剧本医生的两大挑战是“编剧的抵触心理”和“剧作的语法”。那该怎么破?用师傅的话说,就是要找到沟通策略——把剧本评估报告当做剧本来写,不仅要有一以贯之的主题,还要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讲究逻辑和节奏,逐步建立信任,最终给出实质性的建议。具体说来,有以下五个要点:1.明示暗示,我已懂你读懂原作者用意(初衷),是职业剧本医生的最起码要求。切忌因为仓促读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