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学口腔科学口腔科学口腔科学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第一节概述一、口腔及颌面部的区域划分•口腔颌面部即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位于颜面部的下2/3。颜面部为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颏下点,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两条水平线为界,可将颜面部分成3等分,即上1/3、中1/3和下1/3。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的区域称为颌面部。•临床上,常将颌面部分为面上、面中、面下三部分。其划分以两眉弓中间连线为第一横线,以口裂平行线为第二横线。额发际与第一横线间的区域,称为面上部;第一和第二横线间的区域,称为面中部;第二横线与舌骨平行线间的区域,称为面下部,三部分并不相等。口腔颌面部的病变多发生于面中部及面下部。•口腔(oralcavity)位于颌面部区域内,位于颜面部的下1/3,是指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口腔是一个潜在的腔道,闭口时被舌体充满。前界为上、下唇,向后以会厌为界与口咽腔相连接,上为腭部,呈穹隆状与下鼻道相隔,下为肌性口底,轻度凹陷,口底中央大部被舌体占据,两侧为面颊部。口腔的解剖区域可分为口腔前庭部、牙及牙糟骨部、舌部、腭部及口底部等部位。•二、口腔颌面部的主要生理功能•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器官具有摄食、咀嚼、感受味觉、吞咽、表情及辅助言语和呼吸等功能。•口腔为上消化道的起端,其内部牙的主要功能为咀嚼食物,唇的主要功能为吮吸,舌的主要功能为运送食物及辅助食吞咽,唾液腺的功能则通过分泌的大量涎液,在口腔内混合成唾液,润滑口腔黏膜和食物,并通过其中的淀粉酶对食物进行初步的糖化作用。进食时,舌、颊、唇协调运动,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拌匀,送入上下牙间便于咀嚼后把食物研细、拌匀以利于吞咽。•舌体上有多种感受器,其中味觉感觉器用于辨别食物的味,唇、舌牙及腭的协调运动,对完成发声和提高言语清晰度起很大作用;口腔是人类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咀嚼器官,承担对食物粗加工的任务,主要由口腔内的牙协同作用来完成。口腔也是重要的发声器官,声带发出的声音在口腔产生共鸣。上颌骨和下颌骨是构成口腔的主要框架,也是形成面部轮廓的最主要骨性结构。颌骨的发育性畸形以及因创伤、肿瘤等造成的颌面部软、硬组织的缺损畸形、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可能远远大于该组织结构的功能丧失。•口腔颌面部部位的特殊性及解剖特点赋予其特别的临床意义。①位置显露。②血供丰富。③解剖结构复杂。④自然皮肤皮纹。⑤颌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及功能。⑥疾患易波毗邻部位:颅脑、咽喉。第二节口腔•一、口腔的分区及其表面形态•在口腔内,以牙列为分界线,将口腔分为牙列内的固有口腔和牙列外围的口腔前庭两部分。口腔前庭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外侧的唇、颊组织器官构成,因此唇、颊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口腔前庭的表面形态。固有口腔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内侧的口腔内部组织器官舌、腭及口底等构成。•(一)口腔前庭及其外表形态•1.口腔前庭为牙列的外围间隙,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黏膜之间。•2.外表形态口腔前庭区域具有临床意义的体表学解剖外形标志有前庭沟、唇系带、颊系带、腮腺导管口等。•(1)口腔前庭沟。•(2)上、下唇系带。•(3)颊系带。•(4)腮腺导管口。•(5)磨牙后区。•(6)翼下颌皱襞。•(7)颊脂垫尖。•(二)固有口腔及其外表形态•1.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2.固有口腔的外表形态主要为牙冠、腭、舌及口底的外形。•(1)牙冠、牙列或牙弓•(2)牙槽突、龈沟与龈乳头•(3)硬腭与软腭•(4)口底•1)舌系带•2)舌下肉阜•二、口腔的组织器官•(一)唇(lips)•分上唇和下唇。两游离缘间称口裂,两侧联合处形成口角,上唇上面与鼻底相连,两侧以鼻唇沟为界。•(二)颊(cheeks)•位于面部两侧,形成口腔前庭外侧壁,主要由皮肤、浅层表情肌、颊脂垫体、颊肌和黏膜所构成。•(三)牙•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有牙釉质覆盖,显露于口腔的部分为牙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