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是指致病菌在泌尿、男生殖系统内繁殖而引起的炎症致病菌大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在解剖上尿道与生殖系统有共同通道或相邻近并与外界相通,两者可相互传播或同时引起感染泌尿感染又称尿路感染,分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很高,而下尿路及生殖系统更高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感染的重要条件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来自肠道细菌,大肠杆菌约占60%~80%。球菌感染日渐增多,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还有结核杆菌、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滴虫、厌氧菌、真菌、原虫或病毒等发病机制抑制平衡作用正常机体的尿道口皮肤和粘膜有一些细菌停留,如乳酸杆菌、链球菌等,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能对致病菌起到抑制平衡作用细菌的毒力如带有K抗原的大肠杆菌毒力强细菌的菌毛菌毛产生粘附素能与尿路上皮细胞受体结合,细菌即粘附于尿路粘膜,侵袭尿路上皮而引起感染尿路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分泌如含粘蛋白的粘液等,均有抵制细菌和调节粘附结合力的作用第第可能与血型抗原、基因型特征、内分泌因素等相关发病机制泌尿、生殖系统在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使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易停留、繁殖,故不易引起感染。一旦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病理改变,感染的防御功能被破坏,致病菌乘虚而入,从而诱发感染诱发因素1、梗阻因素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异常、结石、肿瘤、狭窄等,引起尿液滞留,降低尿路及生殖道上皮防御细菌的能力2、机体抗病能力减弱糖尿病、妊娠、贫血、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营养不良、肿瘤及先天性免疫缺陷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等3、医源性因素留置导尿管、造瘘管、尿道扩张、前列腺穿刺活检、膀胱镜检查等4、其它女性尿道较短,容易招致上行感染,经期、更年期、性交时更易发生。妊娠时由于内分泌与机械性原因使输尿管口松驰扩张,尿液排出滞缓,容易上行感染感染途径上行感染致病菌经尿道进入膀胱,还可沿输尿管腔内播散至肾。大约50%下尿路感染病例会导致上尿路感染,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血行感染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某些因素促发下,细菌直接由血行传播至泌尿生殖系器官,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淋巴感染致病菌从邻近器官的病灶经淋巴管传播至泌尿生殖系器官,少见直接感染由于邻近器官的感染直接蔓延所致,如阑尾脓肿等,致病菌经肾区瘘管和异物的感染等诊断方法急性感染一般都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中必须注意寻找病灶及其病理基础,对病原和病变程度要有准确的估计,采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尿标本是诊断中的重要环节尿标的采集(1)分段收集尿液,一般采用中段尿;(2)导尿常用于女性患者;(3)耻骨上膀胱穿刺:此法留取的尿标本最为可靠尿标本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处理,避免污染和杂菌生长尿液镜检一般应立即进行涂片检查,检查有无白细胞,如每高倍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则为脓尿,提示有尿路感染。无菌脓尿要警惕结核、结石和肿瘤的存在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如菌落计数含105/ml应认为有感染,少于104/ml可能为污染,104~105/ml之间为可疑,应重复培养泌尿系感染的定位检查泌尿系感染有上、下尿路感染之分,两者的治疗与预防均不同区别方法包括症状的鉴别、尿镜检、尿培养、尿荧光免疫反应、尿酶测定以及膀胱镜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包括尿路平片及排泄性尿路造影、膀胱、尿道造影结合尿动力学、CT、放射性核素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等明确有无畸形明确有无梗阻性病变第第第第第第、肿瘤等尿动力学改变情况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有无输尿管返流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治疗原则明确感染的性质必须明确其性质和病原菌,有针对性地用药鉴别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前者症状重,预后差,易复发;后者症状轻,预后佳,少复发明确血行感染还是上行感染血行感染发病急剧,全身症状重,应用血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常静脉给药;而上行感染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应用尿液浓度高的抗菌药物查明泌尿系有无梗阻因素梗阻常为尿路感染的诱因,感染后若有梗阻存在,则不易治愈,易产生耐药性菌株,亦易复发检查有无泌尿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