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概述•2010年12月10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发布了2010年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2005年国内首个《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进行全面更新,。病原学-病毒的复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衰)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流行病学-传播途径•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自然史•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地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自然史•免疫耐受期•1.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2.HBVDNA载量高(常常>106IU/mL,相当于107拷贝/mL)•3.ALT正常•4.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5.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自然史•免疫清除期•1.血清HBVDNA滴度>2000IU/mL(相当于104拷贝/mL)。•2.伴有ALT持续或间歇升高•3.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可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自然史•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1.HBeAg阴性、抗-HBe阳性。•2.HBVDNA持续低于2000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或检测不出(PCR法)•3.ALT水平正常。•4.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这是HBV感染获得免疫控制的结果,大部分此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和HCC的风险大大减少,在一些持续HBVDNA转阴数年的患者,自发性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3%/年。自然史•再活动期•部分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1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1.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部分是由于前C区与/或BCP变异所导致HBeAg表达水平低下或不表达)。•2.仍有HBVDNA活动性复制;•3.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小三阳),这些患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和HCC。自然史•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新生儿时期感染HBV,仅少数(约5%)可自发清除HBV,而多数有较长的免疫耐受期,然后进入免疫清除期。但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自发清除HBV(约90%~95%),少数(约5%~10%)发展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预防-疫苗预防(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全部免费。预防-疫苗预防(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