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管理糖尿病前期人群并干预其生活方式,总结糖代谢影响效果。方法本院120例门诊就诊的血糖调节受损人群,未干预组(n=60)仅进行一般门诊指导而不强调社区干预;干预组(n=60)接受全程社区血糖干预管理。结果采用对比的方式,比较两组糖代谢水平的改善情况。随访36个月后,干预组糖代谢水平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其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未干预组。结论社区干预管理对血糖调节受损人群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有效调节糖代谢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关键词:糖尿病前期;社区干预管理;糖代谢水平生活质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由于糖尿病为长期的慢性、终身性疾病[1],需要患者在生活中加强自我管理,坚持基础疗法,以利于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而糖尿病前期距确诊糖尿病仅一步之遥,经历数月至数年有1/3以上人群最终发展成糖尿病。我们把血糖达葡萄糖调节受损(IGR),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异常(IGT)的人群,作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空腹血糖6.0~6.9mmol/L为IFG;OGTT2h血糖<7.7mmol/L为正常糖耐量,7.8~11.0mmol/L为IGT[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处于糖尿病前期(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达1.65亿人,我们采取社区干预、分组对比的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前期人群历经3年的追踪随访,得出干预组糖代谢水平均优于未干预组,说明社区管理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可有效干预,其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和应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起,经门诊筛查,选择120例血糖水平达糖尿病前期人群,同时,排除确诊糖尿患者、服用影响糖代谢药物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及精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并留下联系电话,以便随访沟通。根据其依从性来分组,把依从性好的60例划为干预组,把依从性不好的划为未干预组。其中,社区干预组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35~66岁;未干预组60例,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34~6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社区干预的措施如下针对社区干预组人群,组织学习1次/月糖尿病相关知识,从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入手,要求其查1次/月空腹+餐后2h血糖,每3个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而未干预组人群,仅要求其平时有空可来医院,参加医院定期的糖尿病教育小组学习,每年至少查一次空腹+餐后2h血糖,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均登记在册;每年作一次比较。3年后,干预组60例人群,有4例血糖控制不满意,仅2例发展成2型糖尿病(肥胖且有糖尿病家族史),开始服药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而未干预组,3年后有9例发展成2型糖尿病,均开始服药治疗,且加入糖尿病教育小组学习后血糖控制良好;有28例血糖控制仍不达标,尚处于IGR阶段,被我们要求纳入糖尿病教育小组学习的有45例,6个月后仅12例血糖控制仍不满意。1.3具体干预方法1.3.1健康教育指导以"视频讲座为主,资料科普为辅"的原则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1次/月,使其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其它方式,如建议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不定期去医院与医生面谈,针对具体情况行个体化治疗;利用授课闲暇时间,与会者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分享等。1.3.2饮食指导指导其坚持"控制总热卡,合理分配,定时定量"的原则,少食或不食甜品、蛋糕、淀粉类瓜果等高糖食物,多食高纤维食物(如绿色蔬菜)、粗粮及豆制品、优质蛋白食物。切忌暴饱暴食,同时戒除烟酒。1.3.3运动指导根据其年龄、病情等实际情况,指导适量的运动,坚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安排在早、晚餐后30min为宜,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年轻人可选择跑步、骑自行车、游泳、舞蹈,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方式。1.3.4心理指导心理因素如悲观、焦虑、抑郁、绝望等,是影响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原因。因此,社区管理中:①要让他们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现实②要了解他们产生消极心态的真正原因。帮助其克服"满不在乎"和"在乎过度"的不良倾向。1.4观察指标对社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