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惊恐障碍的惊恐障碍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2惊恐障碍惊恐障碍•定义:是以反复发作性出现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频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在精神科属于“焦虑障碍”疾病范畴。在临床内科则被纳入“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血管神经症”等功能性疾病范畴。3(二)病因(二)病因•最主要的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情绪异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而生物研究表明,惊恐障碍的情绪异常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絮乱有关。411.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1)育亨宾(Yohimbine)(有激活蓝斑活性的作用)使惊恐障碍患者发生惊恐发作的比例大大高于正常人群(2)换气过度与惊恐发作有关。换气过度可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出现类似惊恐发作的表现,例如眩晕、胸闷、虚弱511.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3)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右侧额叶皮质萎缩(4)脑干蓝斑区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活性的异常可能与惊恐发作有关611.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5)遗传: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有约15%一17%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80%一90%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仅有10%一15%。但一些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72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分析:个体以心理防御机制对抗本我引起的焦虑,防御失败,就会出现惊恐发作。早期创伤82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行为学派:“对恐惧的恐惧”(fearoffear)各种躯体内部感受经过内感受条件作用,可以获得激发惊恐发作的能力92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认知行为治疗: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受过度敏感,对这些感受作出灾难化的解释和评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最终出现惊恐发作10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据估计,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为2%一4%•美国80年代一调查:终生患病率大约为1.5%,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3.6%•90年代一项调查:终生患病率为3.5%,其中男女比率为25∶•多在成年早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是25岁11病程病程•通常的频度每周1一2次•大约50%患者完全缓解,约20%基本无变化•病前功能状况良好,症状持续时间短暂者,大多预后较好。12(一)临床表现(一)临床表现•惊恐发作-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惊恐发作常突然产生,在l0分钟左右症状到达高峰。•发作通常持续20一30分钟,极少超过1小时•其最主要的症状-极度的恐惧、濒死感、末日感•急性发作的躯体症状-心动过速、心悸、呼吸困难、胸闷、多汗、颤抖、恶心等•约20%发作时有晕厥表现。13(一)临床表现(一)临床表现•惊恐障碍与抑郁症常同时并存,大约1/3的患者符合重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惊恐障碍往往与其他的焦虑障碍相伴发,如广场恐怖症、其他恐怖症、强迫症等14(一)临床表现(一)临床表现•复发性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DSM-Ⅳ把惊恐障碍分为伴有和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15惊恐发作的界定惊恐发作的界定•在一个独立的具有强烈恐惧或不适感的阶段,此间下列症状中的四项(或更多)可能突然出现并在10分钟内达到顶峰:1.心悸或心跳加速2.出汗3.颤抖或发抖16惊恐发作的界定惊恐发作的界定4.气短或感到窒息(气闷)5.窒息感6.胸部疼痛或不适7.恶心或腹部难受8.感到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倒17惊恐发作的界定惊恐发作的界定9.现实解体(不真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11.害怕即将死去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13.寒颤或潮热患者的应对患者的应对•逃离•回避•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注•选择性注意•过度保护19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A.两点必须同时存在:1.复发性难以预料的惊恐发作;2.至少在一次恐慌发作后,下列一个以上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时间(a)持续地担心会有再次发作;(b)担心发作会产生并发症或其他后果(如失去控制、心脏病发作、“发疯”)(c)与发作相关的行为显著变化。•B.这种惊恐发作并非由于某些物质(如药物滥用或治疗药品)或一般躯体变化所致的生理性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