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尽版)第一节概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or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以不同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以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在DI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始动环节是由于某些促凝物质大量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进而引起机体凝血-抗凝血功能平衡紊乱。在微血管内广泛地形成主要由纤维蛋白(fibrin,Fbn)和聚集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加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DIC患者发病的严重程度不一,有的临床症状十分轻微,甚至是“隐蔽”(occult),病人体症也不明显,只有用比较敏感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才能发现;但也可以比较严重,如急性DIC患者发病急、预后差,死亡率高达50%~60%。第二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DIC的病因是指容易引起DIC的一些基础性疾病。下表为DIC的一些常见病因,其中感染因素引起的DIC约占DIC发生率的30%,如细菌性败血症是引起急性DIC的常见病因;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发生DIC约占发生率的20%~28.3%;外科手术及广泛组织损伤导致的DIC约占12.7%~15%;另外,产科意外并发急性DIC约占8%~20%。因此,在临床上遇到存在易发DIC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并出现了无法以现有临床证据解释其出血症状时,应想到发生DIC的可能。DIC的病因分类类型主要疾病感染性疾病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肿瘤性疾病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血液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妇产科疾病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此外,在疾病过程中某些因素也能触发凝血系统和促进DIC发生、发展,例如: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自由脂肪酸与脂类物质以及相继激活、触发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这些称为DIC的触发因素。二、DIC的发病机制DIC发生、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一)、凝血系统的激活关于凝血系统活化机制,过去一直认为血液中存在着以Ⅻ因子激活作为始动环节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在血凝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近十多年来研究表明,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thromboplastin,CD142)表达、释放在凝血启动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组织因子在DIC发病机制中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DIC时引起凝血系统激活的主要机制可归纳以下四个方面:1.组织严重损伤临床上严重创伤和烧伤、外科手术、产科意外、病变器官组织的大量坏死、癌组织坏死或广泛血性转移等病因,都可促使TF大量释放入血,导致DIC发生。(TF是由26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膜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中,在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周细胞、星形细胞、足状突细胞可恒定地表达TF)。当组织、血管受到损伤时,TF从损伤的细胞中释放入血,TF含有带负电荷的γ-羧基谷氨酸(γ-carboxyglutamate,GLA)能与Ca2+结合。因子Ⅶ通过Ca2+与TF结合形成复合物(Ⅶa-TF),Ⅶa-TF使大量因子Ⅹ激活(传统通路,classicalpathway),从而形成因子Ⅹa-Ⅴa-Ca2+-PL复合物;也可通过因子Ⅸ激活(选择通路,alternativepathway)形成因子Ⅸa-Ⅷa-Ca2+-PL复合物。两者继而产生凝血酶原激活物,导致凝血酶生成。凝血酶又可以正反馈加速因子Ⅴ、因子Ⅷ、因子Ⅸ激活,从而也加速了凝血酶的生成,并加速凝血反应以及血小板活化、聚集过程,在微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栓。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细菌、病毒、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持续性缺氧、酸中毒、颗粒或胶体物质进入体内时,都可以损伤VEC,尤其是微血管的VEC。①损伤的VEC表达、释放大量TF并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②损伤暴露的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可以直接激活因子Ⅻ或因子Ⅺ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③触发血小板活化,产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加剧微血栓形成。另外,各种炎症性细胞释放TNF、IL-1、IFN、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