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第一节静脉输液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三、常用输液部位四、常用静脉输液法五、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八、输液微粒污染九、输液泵的应用静脉输液静脉输液(intravenousinfusion)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的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治疗方法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原理-输液系统内压(大气压和液体静压)>人体静脉压目的-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供给营养物质-输入药物,治疗疾病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晶体溶液-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有效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常用溶液:(1)葡萄糖溶液(2)等渗电解质溶液(3)碱性溶液(4)高渗溶液葡萄糖溶液补充水分及热量,减少蛋白质消耗,防止酮体产生,促进钠(钾)离子进入细胞内-5%葡萄糖溶液-10%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液和渗透压平衡-0.9%氯化钠溶液-复方氯化钠溶液(林格氏等渗溶液)-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碱性溶液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失调碳酸氢钠(NaHCO3)溶液-4%-1.4%乳酸钠溶液-11.2%-1.84%高渗溶液利尿脱水,短时间内提高血浆渗透压,消除水肿,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溶液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胶体溶液-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常用溶液:(1)右旋糖酐溶液(2)代血浆(3)血液制品右旋糖酐溶液中分子-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扩充血容量低分子-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量,防止血栓形成代血浆扩容效果良好,体内停留时间较右旋糖酐长,过敏反应少-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氧化聚明胶-聚乙烯吡咯酮等血液制品提高胶体渗透压,扩大和增加循环血容量,补充蛋白质和抗体,有助于组织修复和提高机体免疫力-5%白蛋白-血浆蛋白等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静脉高营养液-提供热量,补充蛋白质,维持正氮平衡,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高浓度葡萄糖或右旋糖酐以及水分-营养摄入不足或不能经由消化道供给营养的患者均可使用-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输液原则※-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补钾四不宜(1)不宜过浓:浓度不超过0.3%(2)不宜过多:成人每日不超过5g;小儿0.1~0.3g/kg体重(3)不宜过快(4)不宜过早:见尿量增加到40ml/h后补钾三、常用输液部位周围浅静脉※头皮静脉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三、常用输液部位选择穿刺部位时应注意的问题-老年人和儿童避开易活动或凸起的静脉-避开皮肤表面有感染、渗出或血栓的部位-避免使用血管透析的端口或瘘管的端口-长期输液,应注意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四、常用静脉输液法周围静脉输液法※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周围静脉输液法【目的】【操作前准备】-评估患者并解释-患者、护士、用物、环境准备【操作步骤】-密闭式输液法-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步骤】(密闭式输液法)1.核对检查2.填写、粘贴输液卡3.加药4.插输液器5.再次核对6.排气7.选择穿刺部位8.消毒皮肤9.再次核对10.静脉穿刺11.固定12.调节滴速13.最后一次查对14.操作后处理15.更换液体16.输液完毕后的处理周围静脉输液法周围静脉输液法1.同密闭式输液法1~62.连接留置针与输液器3.排气4.选择穿刺部位5.消毒皮肤6.再次核对7.静脉穿刺8.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嘱患者松拳9.固定10.调节滴速11.再次查对12.操作后处理13.封管14.再次输液的处理15.输液完毕后的处理【操作步骤】-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周围静脉输液法周围静脉输液法【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合理分配药物长期输液的患者,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严防造成空气栓塞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确认针头已刺入静脉内时再输入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严格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