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并抄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抄送自发):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灭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附后)。现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农业部办公厅二OO六年十月二十九日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2002年发布,2006年修订)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狂犬病的诊断、监测、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与控制。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2诊断2.1流行特点人和温血动物对狂犬病毒都有易感性,犬科、猫科动物最易感。发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动物亦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损伤处接触发病或带毒动物的唾液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短的为10天,长的可达一年以上。2.2临床特征特征为狂躁不安、意识紊乱,死亡率可达100%。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2.2.1犬2.2.1.1狂暴型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此期约为半天到两天。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易兴奋,有时望空捕咬;性欲亢进,嗅舔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兴奋期:此期约2~4天。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动物,狂暴发作往往和沉郁交替出现。病犬疲劳时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惶恐表情,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出现一次新的发作。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等。随病势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动物显著消瘦,吠声嘶哑,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下颌麻痹,流涎和夹尾等。麻痹期:约1~2天。麻痹急剧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整个病程为6~8天,少数病例可延长到10天。2.2.1.2麻痹型该型兴奋期很短或只有轻微兴奋表现即转入麻痹期。表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流涎、张口、吞咽困难和恐水等,经2~4天死亡。2.2.2猫一般呈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在发病时常蜷缩在阴暗处,受刺激后攻击其他猫、动物和人。2.2.3其他动物牛、羊、猪、马等动物发生狂犬病时,多表现为兴奋、性亢奋、流涎和具有攻击性,最后麻痹衰竭致死。2.3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可采用以下方法。2.3.1免疫荧光试验(见GB/T18639)2.3.2小鼠和细胞培养物感染试验(见GB/T18639)2.3.3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RT-PCR)(见附件)2.3.4内基氏小体(包涵体)检查(见GB/T18639)2.4结果判定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动物狂犬病诊断结果的判定。2.4.1被发病动物咬伤或符合2.2特征的动物,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2.4.2具有2.3.3和2.3.4阳性结果之一的,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2.4.3具有2.3.1和2.3.2阳性结果之一的,判定为患病动物。2.4.4符合2.4.1,且具有2.3.3和2.3.4阳性结果之一的,判定为患病动物。3疫情报告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本病临床症状或检测呈阳性结果的动物,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3.2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上报。4疫情处理4.1疑似患病动物的处理4.1.1发现有兴奋、狂暴、流涎、具有明显攻击性等典型症状的犬,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扑杀。4.1.2发现有被患狂犬病动物咬伤的动物后,畜主应立即将其隔离,限制其移动。4.1.3对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诊断确认的疑似患病动物,当地人民政府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