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患的照護與愛滋病之防治措施台北榮總督導長蘇逸玲前言AIDS為20世紀黑死病台灣第一位AIDS帶原者於1984年被發現,之後病患逐年增加,高危險群日趨多樣化,造成社會,經濟與家庭之諸多問題2002年台灣衛生署公佈資料顯示4,255人証實被HIV感染病患自感染後,由自體功能衰退至完全瓦解,約持續十年,此為長期進展之慢性疾病AIDS病患於未住院期間,住在社區中,對家庭關係造成極大之衝擊,也形成痛苦的挑戰罹病過程,護理人員是病患與家屬主要支持的力量病程空窗期:6-12週潛伏期(次臨床期):典型病程:5-10年快速病程:2-3年慢速病程:>15年臨床病徵不明原因發燒、腹瀉、體重減輕、咳嗽、喘氣、口腔念珠菌感染等預防與治療預防單一性伴侶並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勿與他人共用剃刀、刮鬍刀、牙刷等可能被血液污染之器具避免不必要之輸血或器官移植感染性病時需儘速就醫治療雞尾酒療法疫苗防治體系衛生防治體系中央: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地方:各縣市衛生局諮詢委員會行政院衛生署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諮詢委員會指定診療醫院台大、榮總、成大、長庚等25家醫院現行篩檢政策(主動)高危險群體之篩檢:性工作者、嫖客、男同性戀者、監所人犯、毒癮者、性病患者等特定群體之篩檢:役男、外籍勞工、船員、營業衛生從業人員等特定醫療項目之篩檢:供他人輸用之血液及其製劑、移植用之器官、組織體液或細胞以Maslow論點談AIDS病患身心需求之毀損生理需求:進食問題與體重驟減,全身倦怠,神經與精神衰弱安全感:欠缺安全與無懼之環境,失去工作,喪失經濟安全感愛與歸屬感:喪失獨立性與親人關係,喪失親情與友情自尊: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失去尊嚴自我實現:無法從事有生命意義之工作與活動無法實現理想與成就AIDS病患的照護問題生理障礙:活動無耐力,健康維持障礙,潛在性感染,組織完全性降低,不遵從,自我照護缺失及睡眠型態紊亂心理障礙:精神衰弱,預期性哀傷,焦慮,害怕,矛盾,潛在性自我傷害,無望感與無力感,自我概念紊亂(羞恥感,罪惡感,因疾病引起的剝削感,憤怒與喪失自尊),孤寂感,性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溝通減少,居家處置之困擾(O’Brien&Pheifer1993)AIDS病患面對之情緒困擾害怕:怕被拒絕與排斥怕被遺棄焦慮:疾病與死亡孤寂:親友抱怨與疏離以上情緒感之存在會使感染之機率增加,亦會擾亂免疫反應(Nokes&Kendrew,1990)(Durham,1994)愛滋病患之需求被充滿活力與希望之護理人員主動關懷能自由談論任何問題而不會被拒絕與排斥需要被告知與擁有充分之資訊擁有自我決定的權利能參與決定自己的照護計劃(informedchoice)有學習自我照護之需要愛滋病患對家庭產生之衝擊打破家庭中原有的與緊密的支持系統家庭關係疏離與緊張引發成員間溝通不良破壞原有之家庭功能引發家庭危機家庭與家人被社會隔離愛滋病患之家庭關注議題如何處理AIDS之合併症害怕失去所愛的人如何與鄰居相處如何計劃未來病患子女之照護問題(McGrath,1993)愛滋病患之家庭關注議題感染AIDS之原因(診斷初期)如何滿足病患之性需求就醫過程之傷害(治療期)藥物的有效性與副作用居家照護的技巧(治療後期)如何預防伺機性感染復發之方法希望之契機與死亡相關之議題(柯及熒等1997)護理人員對改善病患心理困擾之角色功能使用觀察及傾聽技巧,以確定孤寂感之診斷,並了解病患被隔離之感受,進而確定問題產生之因素鼓勵病患表達其孤寂感,並體會引起這些感受的原因,以促進社交互動探查病患之支持系統,促進與協助支持系統之發展確認社交發展的過程中,可能發生之潛在問題,以協助病患在社交情況下感到更舒適探究疾病診斷曝光的結果,其優缺點,及控制和曝光引發恐懼相關的因素當病患決定現身時,協助其以角色扮演方式建立有關:要告訴誰?何時說?說什麼?如何說?的計劃表護理人員提供正向協助,以協助病患與孤寂感戰鬥(O’Brien&Pheifer1993)1.食:營養攝取2.衣:保暖為原則3.住:清潔舒適4.行:安全5.了解服藥規則6.預防合併正復發的方法生理照顧心理照顧自尊自重免於焦慮自主權的需求靈性照顧學習參透生死自己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