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按其寄生的部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由于卫生条件的逐年改善,阿米巴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较少见。但并为绝迹。阿米巴肝脓肿败血症右心室室壁赘生物肺栓塞尸检报告:第一节阿米巴痢疾(肠阿米巴病)amebicdysentery,intestinalamebiasis•由溶组织内阿米巴侵袭结肠所致•临床特征:发热、腹痛、腹泻、果酱样粘液血便,右下腹压痛。全身症状不重,但易迁延为慢性或多次复发,也可能在肝、肺、脑等处形成迁徙性脓肿。一、病原学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哈氏内阿米巴(E.hartmanni)波列基内阿米巴(E.polecki)结肠内阿米巴(E.coli)齿龈内阿米巴(E.gingivalis)寄生于人口腔与肠道的阿米巴有:仅溶组织内阿米巴对人体具有致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周期中有滋养体(trophozoit)和包囊(cyst)二种形态滋养体:滋养体:•寄生于结肠肠腔或肠壁内,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喜在厌氧环境中生长,需有细菌或组织的酶解物作营养。•寄生于结肠肠腔或肠壁内,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喜在厌氧环境中生长,需有细菌或组织的酶解物作营养。小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大滋养体(组织型滋养体)病原学●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周期中有滋养体(trophozoit)和包囊(cyst)二种形态滋养体:滋养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病原学在肠腔内营共居生活,无明显侵袭力宿主抵抗力下降或肠壁受损时凭借伪足的机械运动和酶的水解作用侵入肠壁组织大滋养体直径为20×60mm,偶可达60~90mm,内外质分界明显,活动力增强,形成伪足,有吞噬功能●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周期中有滋养体(trophozoit)和包囊(cyst)二种形态滋养体:滋养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病原学在肠腔内营共居生活,无明显侵袭力它具有致病力,从被破坏的组织中摄取养料,并以血中红细胞为食物。★滋养体抵抗力甚弱,在体外很快死亡,即使进入消化道后也很快被胃酸杀灭,不具有感染性。●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周期中有滋养体(trophozoit)和包囊(cyst)二种形态肠腔型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病原学包囊包囊在肠腔内下移,由于肠内环境的改变,如水份被吸收等,滋养体逐渐停止活动,虫体团缩,并分泌出一层较硬的外壁阿米巴包囊单核包囊双核包囊成熟包囊(4核)具有感染性•大便中可存活2周以上•在水中可存活5周•能耐受常用化学消毒剂•不耐热,加热50℃几分钟即死亡包囊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为无症状带包囊者其次为慢性病人。急性期病人不排包囊,故在传播疾病上意义不大。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苍蝇、蟑螂可传播本病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田间劳动者或卫生习较差的青少年患病较多。男多于女。感染后无免疫力,重复感染十分常见4.流行特征夏秋季节多见多呈散发,偶有水源性流行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三、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包囊包囊入口小肠下段脱囊小滋养体小滋养体包囊包囊排出体外(直肠)大滋养体大滋养体(盲肠、升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肠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1.肠阿米巴病最常见的侵犯部位是盲肠及升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等处次之感染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和小肠下段2.肠壁溃疡的特点:呈烧瓶样(flask-shapedulcer),溃疡间粘膜正常。2.肠壁溃疡的特点:呈烧瓶样(flask-shapedulcer),溃疡间粘膜正常。flask-shapedulcerflask-shapedulcer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溃疡溃疡侵犯肠壁大血管侵犯肠壁大血管出血穿破肠壁穿破肠壁腹腔脓肿或腹膜炎1、出血2、溃疡3.阿米巴瘤(ameboma):其外层为纤维组织,内层为肉芽组织,中央为坏死组织。多位于盲肠,亦可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等处。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周至数月不等,甚至可长达1年以上,多数为1~2周。临床分型临床分型无症状型普通型暴发型慢性型临床表现(一)无症状型(原虫携带状态)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在整个感染期间粪便中持续有包囊排出。常规粪便检查多数能找到包囊。原因:可能原虫未侵袭组织当机体全身或肠道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有可能造成病变,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二)普通型与细菌性痢疾比较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