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课堂有效性VIP免费

浅谈课堂有效性_第1页
1/3
浅谈课堂有效性_第2页
2/3
浅谈课堂有效性_第3页
3/3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能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塑造他们到引导他们。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大了,做教师更“难”了。怎样看待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但是,教师“研究”、“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教师也是理论的“消费者”,同时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只有对老师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新课改中结出累累硕果。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真正的含义。他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讨论、浅薄乏味的表白、肤浅单调的角色扮演、看似华丽多彩,形式新颖,实则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这样教学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新公民的课程宗旨。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利用网络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去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能够利用或经常利用网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谈课堂有效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