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优秀作品,可以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读懂内容,批判吸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提出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三种能力、八个考点。文言文阅读是历年高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近七年来其分值基本稳定在20分左右。在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的今天,文言文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已出现上升趋势,2008年湖南卷、江西卷、广东卷、山东卷文言文分值均突破了20分,上海卷竟达29分之多,很多省市的试题中文言文翻译的比重由2002年的5分,上升到目前的10分。从近年来的高考阅卷结果来看,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较不理想;从日常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畏难甚至抵触情绪。一方面我们日益重视传统文化,一直呼唤加强文言文教学,一方面师生积极性都不高,教和学的实际效果都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似乎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处境。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试图就文言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走出目前困境作一种探究、尝试。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毛主席的《井赞》中写到井中的鱼儿“只喝井中水,永远养不长”,同样,仅仅依赖教师的45分钟课堂教学,仅仅阅读课本与读本中的文言篇章,要学好文言文也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这里所说的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包括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两方面。(一)45分钟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文言文,要尽量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并落到实处。不要在人文主义大旗下,过于侧重思想内容的分析,不要为了刻意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过于侧重课外故事材料的引申,而忽视了字词学习、文章诵读的重要性,无意中忽视了“工具性”。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光向45分钟要效率是远远不够的。以为只要把精读篇目讲透、学透就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以为通过几个星期的高考专题复习就能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得分能力的想法显然是幼稚的。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玩“短平快这就要求教师在45分钟外也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哪怕是在上外国小说选修教材的同时,也要在课外给予学生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往往构建了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持续均衡的文言阅读教学体系。(二)课本、读本与课外阅读补充材料相结合现行的五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比较重视文言文教学要求。无论是课本还是读本,都精选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篇章,但某些版本的教材中文言文显然不够多。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的不足:1.教材的选文基本上以作者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尽管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基础上丰富发展而来的,但古汉语中的许多文化现象、语法现象、语义种类在现代汉语里已难觅踪影。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同一语系所隔的年代越久远,两者的变异就越多。因此,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看起来很具有条理性,却在无意中增加了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2.几乎每篇文章都配有大量的注解。编者考虑到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基础,同时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所以很多选文,尤其是要求精读的课文配置了大量的注解。殊不知,这大量的注解竟成了双刃剑。它的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却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削弱了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词义的能力,又使部分高中学生继续背课文、背字词释义、背翻译的学习模式。3.选文注重教化作用,因而侧重于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严肃性。有些选文文质兼美,如《赤壁赋》,且不论其思想内容是否有点消极,但其中的人生哲学比较深刻。很多选文如《指南录后序》《谏太宗十思疏》等都宣扬崇高精神,像《项脊轩志》这类反映平凡人真性情的文章不多。这种选文特点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但量过多反而削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同时,高考文言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