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采风报告XX县区地处XX省西北部,东界石门,慈利两县,南界XX市XX县区,XX市XX县区,西与XX市XX县区毗邻,北和XX省宣恩,XX县区相连,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桑植民歌的类型1山歌。其曲调高亢,节奏悠长、直抒胸臆,有时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有时表达心中的郁闷之苦等。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上下句和五句之别,如反映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的《勒黑》山歌就属于高腔山歌。反映主张团结各睦、敬重父母、爱护姊妹的山歌《天下只有和为贵》则属于低腔山歌。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山歌为平腔山歌,这类山歌最多。山歌绝大多数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如反映相互爱恋的山歌《棒棒捶在岩板上》,有反映情意深厚的山歌冷水泡茶慢慢浓,有反映婚姻自由的山歌《好郎好姐不用媒》等等。当然诅咒社会不公和制度腐败的山歌也很多。2小调其曲调婉转动听,悠扬悦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词长短不一,想像丰富,感人肺腑,多表现高兴、沉思、抗争、离别、悲伤等方面的主题。《如上四川》就是表现离别之情,《没见小郎带信来》即表现思念之情。而《花大姐》则是表现喜气横生的情形。3花灯她是桑植各族人民逢年过节最受欢迎的传统艺术,故有“千台锣鼓响开台,万盏花灯闹新春”之说。她有文花灯、武花灯跳花灯、懒花灯之分。演出时,除独脚花灯外,其余由二人、三四人或五六人不等来演唱,一般一男一女伴随锣鼓点子和二胡边跳边唱,一唱一合,间或伴唱,唱词精炼,曲调欢快活泼,节奏感强。白族花灯调中,除了有修饰音“咿咳呀咳喂”和“呀火咿呀喂”外在唱词中常有怀念先人的内容,如《十送》中唱道:“三送郎的衣,件件是新的,情哥穿起走江西,访祖要仔细;四送郎的鞋,鸳鸯两面排,情哥穿起走四方,莫忘大理街。”与花灯相近的还有九子鞭、三棒鼓、车车灯。第1页共16页九子鞭唱腔有十多个,,唱词多为叙事性的。三棒鼓,唱词有固定的,有即兴演唱的,边唱边抛鼓棒。4革命民歌即红军时代歌。多为山歌、小调和花灯调。如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不打胜仗不回乡即属于小调;如马桑树儿搭灯台即属于五句子山歌,娓娓动听、流行甚广。歌唱军民鱼水情的十送红军即属于花灯。还有摇篮曲。红军来了做主人旋律优美,广为流传,久唱不衰。桑植民歌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桑植民歌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概括起来,它有两方面的价值。社会文化方面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如傩腔、薅草锣鼓)的歌谣。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体现了桑植人崇“三”的朴素哲学思想。艺术特征方面一、原始粗野。桑植地处交通闭塞的大山区,对外交流不便。历史上,伴随着生活和实践,民智未开的桑植人对人的本性和自然现象用自由率真的语言进行直观而形象的大胆表达,从而使传达心声的民歌具有原始的粗野性特征,如桑植民歌中唱道大雨落来小雨淋,罗汉伸手摸观音,神仙都做风流事,何况我人间小后生,歌词大胆而粗野地表白对情爱的渴求,其中蕴涵了原始的野性美。二、群众自娱性。桑植地处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十年九灾的恶劣自然环境,面对艰苦的劳动生产生活环境,人们常常以长歌当哭的方式来宣泄情感,或风趣活泼,或凄婉悠扬,或高亢明快,或清幽哀怨,伴随着劳动和民俗活动的交流,在桑植形成无时不歌,无处不歌,无人不歌的习俗,人们通常很随意地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劳作、生活时的情感,如走路疲惫时吟唱上坡不起,嗯。腿无力那嗯。好久没得哎哟东西吃那嗯。,惆怅孤独时杨柳叶叶儿青,听我唱单身,想起单身我好伤心;单身我回家来,顺手捡把柴,讲起单身我苦愁来,这些渗透到人们第2页共16页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歌声成为桑植人的精神寄托。三、历史再现性。桑植民歌反央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历史地再现了当地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劳动、精神追求等,可以说它是一部反映桑植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百科全书,也是全面反映桑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伦理、民族、宗教、哲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