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教学设计第四小组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2.剖解狂人形象。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3.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新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作为五四悍将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它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让我们切换视角,看看当时的社会在“狂人”的眼中是怎样的景象。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文化思想的先驱。”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随后,二次革命失败,张勋复辟,社会愈来愈黑暗。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思想体系依然如故,帝国主义仍虎视眈眈,广大劳动人民依旧处身在水深火热之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使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内政治的黑暗感到愤怒、失望的鲁迅也极为振奋。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向罪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发起了冲锋,挥笔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三、自学:梳理文本结构开端(题序、第1——3段):写狂人首先觉察到周围的人吃人,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现象。发展(第4——10段):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高潮(第11——12段):写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是那个吃人传统的一部分。结局(13段):结论。急迫痛切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四、研读、探究文本:1、本文提到了哪些“吃人”事例?《狂人日记》列举了大量历史记载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人肉可以煎吃”;历史记载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易牙蒸子献给齐桓公。现实生活狼子村的大恶人的心肝被挖出来用油煎炒了吃;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人血馒头治痨病;徐锡林的心肝被炒吃。2、这许多的活生生的“吃人”现象,是否表明“吃人”的内涵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呢?联系以往所学思考一下。——很明显地,“吃人”并不仅仅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而具有一种深刻的象征性含义。虽然,文章中确也提到过人吃人的事例,但这只是皮毛的理解。在以往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譬如他的《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药》中的夏瑜,华老栓一家……他们都成了“被吃者”,因此“吃人”的内涵就深刻的多了:(1)礼教吃人;(2)制度吃人;(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4)深刻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文化吃人……(这里各要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单一的内涵。在《狂人日记》里,各方面都点到了一些,这第一部小说具有一种总纲的性质。鲁迅后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按照这里提出的思路写下去的。)3、“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明确:治标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寄希望于小孩、未来,反映了进化论的思想,富于理想主义色彩。4、阅读课文,划出小说中写“狂人”的言、行、想等句子,讨论:A、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B、“狂人”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能不能把“狂人”改为“疯子”?你如何评价他?明确分析:狂人,从作品叙述的表层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