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81期)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性后果———劳伦斯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评析张礼龙摘要:《儿子与情人》是关于一个男子如何被畸形的母爱所束缚,又试图挣扎从中解脱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西方文学评论家往往会把此故事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联系起来,认为此书“是对恋母情结的生动展示”。本文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方面的详尽分析,指出此小说的悲剧不仅具有心理方面的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原因。小说作者劳伦斯就这样以一个不寻常的恋母故事展示了西方世界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政治及家庭问题。关键词:《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经济因素;西方世界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643(2000)0420046204谈起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西方文学评论家往往会把它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理论中的恋母情结联系起来。此书常被认为“是对恋母情结的生动展示”①。根据弗氏的理论,由于一个男孩出世后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而且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对母亲的依赖也最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就是他的第一个情人。一旦这孩子有能力将他的母亲与其他人加以比较,他会本能地认为他的母亲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其他任何人的母亲也无法比拟。与此同时,他也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比母亲更强大,而且母亲也爱着父亲,他便竭力使自己的举止象父亲,把父亲当作理想中的人物加以模仿,以便得到母亲的注意,并赢得母亲的爱。那样父亲与儿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爱的目标,这对孩子来讲就意味着竞争。孩子起初毫无约束,以我为中心,要求拥有母爱的全部。因此,在他的心目中他自然把父亲当做一个竞争对手,对他还有一种无意识的恨,并表现出明显的妒忌心理。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恋母情结。一般说来,一个男孩幼时对自己母亲的爱慕到了一定年龄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并随着自己个人人格的形成和社交的增多而被压制。后来他长大成人选择配偶时总要以自己母亲的优点作为标准去衡量并要求对方。当他把他的感情和爱转移到他自己选择的配偶身上时,他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从第一次爱抚开始的爱情演变或转移就完成了。《儿子与情人》虽然主要讲的也是母子恋情,所刻画的还是变了态的人物,却不是根据弗氏理论而叙述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一个男子如何被完全畸形的母爱所束缚,又试图挣扎从中解脱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此悲剧不仅具有心理方面的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原因。蒋承勇先生在《〈儿子与情人〉的现代主义倾向探略》一文中指出:“在对这些变态人物的描写中,有一点劳伦斯是颇为清楚的:人物心态变异并不象弗氏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那样是由先天的性本能的乱伦冲动造成的,而是后天因素对人性的压抑造成的。所以作者通过对这个畸形家庭的描写,批判了工业文明对劳动者自然天性的摧残;这个畸形家庭就是那个畸形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此小说具有社会批判功能。”②这种从社会批判角度来分析理解此小说中人物的变态心理及其悲剧结局是很有道理的。本文就这对母子恋情产生的原因、对64人物性格变态的影响及其悲剧后果展开讨论。1.畸形母爱的社会因素小说开始追述了矿工沃尔特·莫雷尔和年轻的格特鲁德在煤城的矿工区结婚成家的情景。他们是在一个圣诞晚会上认识的。当时沃尔特27岁,英俊潇洒,强健有力,热情友好,可以说是人类种族的一个优秀样板;格特鲁德23岁,从小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是个很有教养非常体面的女子,对沃尔特来说她简直就是一位贵夫人。而她也特别喜欢沃尔特身上的阳刚之气。他们一见钟情,新婚之后的确也曾有过一阵短暂的爱情幸福。可遗憾的是好景不长,由于沃尔特的力量长年累月主要用在充满危险、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上,加上黑暗、肮脏、潮湿的井下工作环境,他渐渐变得粗暴蛮横起来,每天下了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酒店喝酒,脾气也变得极为暴躁,与妻子没有共同语言,更谈不上有什么共同爱好。格特鲁德对他也是大失所望。生活的贫困,家务劳动的繁重以及周围矿工们教育素养的低下彻底粉碎了她少女时代的美梦。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非人劳动条件和贫困的生活状况破坏了家庭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