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园地·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易滨21世纪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仍将是任重而道远,WHO及时提出:“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这一重大课题。当前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形势面临三方面的问题:旧传染病的复燃:如天花、结核、梅毒等;新传染病的出现,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现和确认的新传染病已近40种;病原体对抗生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增加。新传染病存在及发现的过程有3类:①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所认知,但原未被认识为传染病,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病、突发性玫瑰疹等;②早已存在,近20年才被发现和鉴定,如军团病,莱姆病,丙、戊型肝炎,人埃立克体病;③过去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O139型霍乱、SARS、H5N2型禽流感等。1新传染病出现的机制及影响因素1.1机制新的病原体被引入人群,包括已知病原体的变异株及存在于环境中特别是动物的病原体。动物传染病库是人类出现传染病重要的潜在的丰富源泉,引入人群的新的病原体在人群新宿主中确立及进一步传播。1.2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包括①生态及环境变化:农业发展、水生态系变化、砍伐森林、洪水、干旱、气候变暖等,如莱姆病、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与砍伐森林、修水坝、人群进入未开发区致传染病扩散有关。②人口特征与行为:社会条件、人口增长、移民、战争、贫困、吸毒、性行为、静脉用药、城市衰退。③国际旅行和商业活动:人及货物的世界性交流、空中旅行,如:SARS、AIDS的扩散;鼠源性汉坦病毒,O139霍乱等通过交通进一步扩散。④技术和工业:食物全球化供应、食品包装和加工的改变,输血及组织和器管移植、抗生素广泛使用,如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污染汉堡包中的牛肉引发食物中毒而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输血导致爱滋病、丙、戊、庚肝炎等。⑤微生物变异:自然、社会环境造成微生物变异,如霍乱弧菌O139、SARS等。⑥公共卫生措施的失效:媒介控制、饮水净化及消毒措施失效,如冷却水与管道系统的污染引起军团菌病等。就每种传染病来说,其影响因素不同,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是某些因素一同或顺序作用的结果。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其他宿主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3个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2.1传染源传染源为体内有病原体生长、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①病人传染源:也称显形感染者,其发病过程一般有3期: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过程称为传染期。②隐性感染者:是某些传染和感染疾病的重要传染源。③病原携带者传染源:指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在潜伏期末期排出病原体(传染病)的前驱期,如霍乱、痢疾、伤寒、水痘、麻疹、甲肝;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如伤寒、痢疾、白喉、流脑、乙肝。凡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如白喉、猩红热、流脑、脊髓灰质炎、霍乱、乙肝等。④动物传染源:包括家畜传染源:如牛、绵羊(炭疽、布鲁菌病、钩瑞螺旋体等)、山羊(布鲁菌病)、马、驴、骡(炭疽、放线菌病、马鼻疽)、骆驼、猪等;野生哺乳动物传染源:如狼(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等)、啮齿动物(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弓形虫病、恙虫病、兔热病、斑疹伤寒、沙门菌病);鸟类传染源:如家禽、野禽(乙脑、鹦鹉热、禽流感、空肠弯曲菌肠炎)。受感染动物作为传染源,取决于易感者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密切程度,也与传染源种类和密度有关。2.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直接、间接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非医源性血液及注射传播,虫媒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水、食物、土壤、粪尿传播,动物抓、咬传播和消化道传播。其中呼吸道传播是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空气中的微生物大多附着在灰尘粒子上,空气中与疾病有关的带菌粒子直径一般为4~20μm;来自人体的微生物主要是附着在12~15μm的灰尘粒子上,许多真菌以单个孢子的形式存在空气中。1~5μm的空气带菌粒子可直接侵入肺泡,6~10μm的易沉着在小支气管,10~30μm的会沉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