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VIP免费

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_第1页
1/4
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_第2页
2/4
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_第3页
3/4
引言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心理行为问题的命名及分类已比较明晰,成因探查不断深入;在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早期发现、筛查与诊断、干预与矫治,以及预防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1,2〕然而在对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本身引起足够关注的同时,对儿童行为问题筛查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家长的反应却鲜有研究。实际上,专家、专业研究机构在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研究、诊断时,一个重要的参照依据来源于家长。就儿童个体来说,其行为问题的发现一般来源于两个重要环节:其一,父母、教师及其他照料者的日常观察;其二,专家、门诊或专业研究机构的诊断。从儿童行为问题筛查与诊断上看,第一个环节更具基础性。通常的情况是,照料者(最主要的是父母)首先对儿童进行“预诊”,而后才进入第二个环节。而为人父母者,也在时时对自己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甚或给孩子贴标签。但是,父母们尤其是年幼儿童的父母们缺少儿童心理行为知识的比例甚大,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需要相当的心理专业知识,因此,不难推断,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在现实中并非是一个准确流畅的过程。如果我们用实验心理学的术语来形容家长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定,其结果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击中”,即家长认为儿童有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而儿童也确实存在这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二是“虚惊”,即家长判断儿童有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但实际上儿童在这方面的表现仅是偶然的,并不足以上升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或者儿童的行为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属正常现象;三是“漏报”,即儿童存在行为问题,但家长却认为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儿童行为问题的第一检查者,父母只有认为儿童有心理或行为问题且愿意寻求援助时才会有专家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介入,这时,那些真正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儿童才能得到有效诊治。即“击中”和“虚惊”的情况下儿童才有得到进一步诊治的机会;而在“漏报”的情况下,儿童心【摘要】通过对上海市四家幼儿园86名幼儿父母进行有关儿童行为问题家长评定的调查,发现父母评定的儿童行为问题的比率极其显著高于专家和专业研究机构的判定比率。家长的这一反应偏向可能与他们缺乏相关科学知识、对孩子的高期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并可能导致产生育儿焦虑及不当的教养行为,从而对早期家庭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关键词】幼儿;行为问题;家长评定;反应偏向【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44-04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左志宏(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上海,200062)席居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EarlyChildhoodEducation(EducationalSciences)2007年第4期(总第364期)No.4,2007GeneralNo.364·家庭与社区教育·44--理行为问题的诊治往往会被延误。那么,作为朴素的行为问题发现者,父母眼中的儿童行为问题包括哪些,在这些方面的认识与专家、门诊或专业研究机构所掌握的情况有多大差异,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的评定更容易出现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哪种情况,又会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一、幼儿行为问题的家长调查笔者采用写有指导语的开放式问卷,对家长所认为的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突出的”“经常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以探讨家长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定,比较父母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朴素认定与专家、专业研究机构筛查结果的差异,并探析两者在判定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调查共涉及上海市四家幼儿园的86名幼儿家长,其中男童家长42名,女童家长44名。从调查中家长列出的幼儿行为问题来看,较有代表性、反应较为普遍的是任性、好动、胆怯、注意力不集中、过度依恋家长、饮食问题等,这与现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9〕。其中任性是家长们反应比率最高的行为问题,约为69.8%;好动(60.5%)和胆怯(57.0%)的反应比率也都超过半数;注意力不集中(46.5%)、过度依恋家长(38.4%)、饮食问题(34.9%)等的反应比率亦在30%以上。较之专家、专业研究机构公布的评定比例,家长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反应表现出清一色的“偏高”。如,家长调查中反映69.8%的孩子很任性,但专家的研究中“任性”问题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