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半截蜡烛教案VIP免费

半截蜡烛教案_第1页
1/6
半截蜡烛教案_第2页
2/6
半截蜡烛教案_第3页
3/6
6、半截蜡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3、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表演课本剧,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短片,简介二次大战的相关情况,导入新课。2、板书课题:6、半截蜡烛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1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3、学生交流。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三、再次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内容。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2、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3、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主要内容。(1)学生概述故事内容,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2)教师小结:本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4、指名读课文,思考: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是怎样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呢?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2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5、分角色朗读课文,为编排课本剧作准备。四、课堂练习1、抄写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词句,表演课本剧。3、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第二课时(公开课)一、导语激趣,回忆故事1、观赏视频短片《半截蜡烛》,引导学生回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多媒体出示: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3三个德国军官(一个上校,两个中尉)2、学生回忆故事情节,老师适时板书点燃蜡烛重新点燃夺回蜡烛半截蜡烛轻轻吹熄端起烛台端起上楼(母亲)(儿子)(女儿)(机智、勇敢、镇定)二、指导表演课本剧。1、提示:对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要好好把握,逼真展现。2、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3、学生表演课本剧《半截蜡烛》,师生共赏(剧本略)。三、演后评议1、对照文本,从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方面评议。2、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3、教师伺机出示幻灯片:①伯诺德夫人动作:(急忙)取,(轻轻)放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惧心理:着急、担心,决不能让蜡烛点燃②杰克动作:(慢慢地)站、伸、端、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心理:担心,害怕,着急,必须保住蜡烛③杰奎琳语言:(娇声地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动作:(镇定地)端神情:恭敬、镇定心理:害怕、恐惧,着急,一定要端走蜡烛4、教师小结4是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住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不惜任何代价,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半截蜡烛教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