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朱飞鹏、张龙江、卢光明);221002�徐州,徐州医学院(朱飞鹏)作者简介:朱飞鹏(1981-),男,河南洛阳人,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系统影像诊断和分子影像学研究工作。通讯作者:卢光明,E�mail:cjr.luguangming@vip.163.com�综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评价方法朱飞鹏,张龙江综述��卢光明审校中图分类号!R814.42;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313(2010)07�0822�0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由于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ACS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出血有关。以往研究表明: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其成份密切相关[1]。因此利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成份进行分析,区分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在评估ACS发生的危险性及ACS的早期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今医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进程包括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和斑块的复合性病变。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各时期的病变可同时存在于整个冠状动脉系统,同一斑块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纤维帽和脂核两部分构成,纤维帽由大量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形成,厚薄不一;纤维帽下为大量泡沫细胞、脂质、巨噬细胞、坏死崩解物和钙盐等物质共同组成的脂核[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是否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可以分为稳定性斑块(stableplaque)和不稳定性斑块(unstableplaque)。稳定性斑块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纤维帽一般较厚,脂核较小或无,巨噬细胞较少,此种斑块不易发生破裂,在一定时期内可保持稳定。不稳定性斑块又称易损斑块(vulnerableplaque),一般纤维帽较薄(厚度多<150�m),脂核较大(占斑块面积的40%以上),由于内部大量巨噬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形成,以及斑块内脂质的不断蓄积造成病变处血管管腔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使斑块的应力结构发生变化,斑块肩部容易发生破裂、形成血栓,最终导致ACS的发生[3,4]。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过程中,冠状动脉在血流动力学刺激因素和各种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可发生血管重塑(vascularremodeling)。在早期,病变血管管壁代偿性的扩张,以维持正常的管腔面积、保障冠状动脉内充足的血流量,此即正性重塑(positiveremodeling),此时血管腔无明显狭窄。随着病变的进展,冠状动脉逐渐失代偿,管壁增厚、管腔变窄,遂出现负性重塑(negativeremodeling)。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正性重塑与易损性斑块有密切的联系,与ACS相关;而负性重塑的斑块则相对稳定,与稳定性心绞痛相关[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侵入性方法包括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arteryan�giography,CAG);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目前主要有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MS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1�血管内超声IVUS是一种与CAG相辅相成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金标准#。IVUS以常规的导管技术为基础,将固定于导管前端的可旋转微型超声探头送入冠状动脉内,获得血管壁全层的高分辨力横轴面影像。IVUS不仅可以区分内膜、中膜和外膜,而且可以测量、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成份等特性及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壁的重塑情况[6]。IVUS可检出CAG正常患者的隐匿性病变。Erbel等[7]的研究表明,48%的CAG正常冠心病患者在行IVUS检查时存在程度不同的粥样硬化性病变;Tuzcu等[8]对138例患者同时行CAG和IVUS检查,结果发现CAG对冠状动脉钙化性斑块的检出率仅为IVUS的45%,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低于IVUS。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声学的特点,IVUS不仅可以将其分为软斑块、纤维性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型斑块4种基本类型,并可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表明,IVUS检查时稳定性斑块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