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患者。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编码:K51.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年)。2.疾病分期(1)活动期:SutherlandDAI>2分。(2)缓解期:SutherlandDAI≤2分,或病理检查示: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3.疾病分度轻度:患者每日腹泻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降率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Hb)<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1h。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和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和溃疡性结肠炎(ICD-10编码:K51.902)的患者。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5.合并有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肠穿孔、重度异型增生等并发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大便培养(3)C反应蛋白(CRP)(4)血沉(ESR)(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6)腹部超声(7)心电图(8)胸部X线片(9)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10)肿瘤标志物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检查,腹部MRI,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大肠湿热证:清热化湿,调气行血。(2)脾虚湿蕴证:健脾益气,化湿助运。(3)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4)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益气。(5)脾肾阳虚证:健脾补肾,温阳止泻。(6)阴血亏虚证:滋阴清肠,养血宁络。2.外治法(1)中药灌肠治疗(2)直肠栓剂疗法(3)中药外敷治疗3.其他疗法:针灸、耳针、穴位埋线、隔药灸、结肠透析仪中药灌洗治疗等。4.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肉眼无明显脓血便。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便常规+潜血明显好转。(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而需要复查或病情无明显改善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2.住院期间明确或者高度怀疑癌变,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损害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退出本路径。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和大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4天)年月日(第5~7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进行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等病情评估□进行中医证候判断□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完成病历书写□治疗前讨论,确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