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分担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历时三年,xx区通过引入市场化手段,完成了从单一“两属两户”农房保险到“幸福夷陵民生平安综合保险”的升级提档工作,实现了辖区内所有人员、所有农房及相关林木、部分道路因自然灾害受损均可理赔,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完善的自然灾害保险分担机制。因之夷陵位于库区、坝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历史上就属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区域,对后三峡时期宜昌乃至三峡库区自然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具有典型代表意义,故xx市、xx区民政局于今年3至5月,组织专班对“幸福夷陵民生平安”综合保险分担机制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一、区域背景及调研情况(一)区域背景xx区位于长江西陵峡畔,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处,地形处于鄂xx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夷陵扼渝鄂咽喉,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为“三峡门户”。辖区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5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34万人,辖12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和190个村(居)委会。区内有葛洲坝、三峡大坝两大水利工程,是典型的库区、坝首城市,沿江地带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历史上就是我国山体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地质环境看,xx区大部分区域都属于三峡库区东西横贯两大自然地理单元之一的川鄂褶皱山地,主要为碳酸盐岩组成的侵蚀高山峡谷区,其气象环境又恰好处于三峡库区万县—云阳、秭归—宜昌两个暴雨中心地带之一。环境静态因子(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和灾害触发因子(降雨、地震、人工开挖)叠加,相互作用导致区域内洪涝、滑坡、泥石流、低温、冰雪、干旱等多种灾害频发、叠加,给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xx区的自然环境和灾害特点,在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其率先进行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建设是宜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为其他县市区提供了借第1页共7页鉴、参考的素材和案例。基于此故,我们对以“幸福夷陵民生平安”综合保险为代表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思考和总结,形成此调研报告。(二)“幸福夷陵民生平安”保险分担机制情况从2013年开始,xx区通过试点探索、统筹推进、完善提高、规范标准四个阶段,历时三年,逐步完成了从单一“两属两户”农房保险到“幸福夷陵民生平安”综合保险提档升级,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相对完善自然灾害保险分担机制。试点起步。结合已开展的“两属两户”政策性农房保险和泥石流灾害保险工作的有关现况,深入实地走访调查,对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和历史承保理赔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整合资源、扩面增责、创新机制”的灾害保险机制构建思路,提出了“整合原有的政策性农房保险、泥石流灾害保险,实行农村住房、家庭财产、人身伤害等涉灾保险全保障全覆盖”的有关建议意见,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经区政府研究,2013年6月6日,区政府办下发了《xx区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实施方案》,在方案整体框架下,受区政府委托,区民政局与人保财险夷陵支公司签订了《xx区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协议》,由区政府出资176万元为全区13.7万户农户、39.16万农村居民购买自然灾害民生保险。统筹推进。2014年xx区决定进一步推进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并扩面提标,实现城乡统筹。区财政出资近192万元,为全区13万多农户住房财产和55万多夷陵居民(含暂住人口)购买了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在2013年基础上,将城镇人口和暂住人口纳入了自然灾害人身伤害保险,保险责任延伸到见义勇为,增加了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保险额度较2013年有所提高,实现了城乡统筹。完善提高。2015年,针对因灾倒损农房恢复重建难度大、政府救助标准偏低等实际,同时考虑到火灾、交通等意外事故的善后救助工作,区委区政府决定,在xx区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基础上,再次提标扩责,新增社会治安保险责任,创新整合为“幸福夷陵民生平安”综合保险,并纳入了2015年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5月19日,区政府办下发了《xx区“幸福夷陵民生第2页共7页平安”综合保险实施方案》。5月25日,受区政府委托,区民政局与人保财险夷陵支公司签订了《xx区“幸福夷陵民生平安”综合保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