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50集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五面,倒數第五行,從註解第七段看起。【一切修行人,非仗般若不能無罣礙,不能得自在,不能到彼岸矣。】這一段是說明,也是特別強調世出世法智慧第一,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夠真正達到無有障礙的境界,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都要能夠做到心無罣礙,這就能夠得自在了。後面這一句,這是講究竟圓滿法。「彼岸」是成佛,成佛一定要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裡面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名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常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世間之人,縱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但能人我分別之見少少輕減,則鬥爭亦必減少。世界當下太平,安居樂業矣。】這段話,實實在在是挽救世間劫運的重要開示,而確實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佛法沒有能夠普及世間,縱然學佛的人很多;這特別在中國人,這些學佛人當中,如果要不能夠深明佛理,這個問題還是不能夠解決。特別是要深明般若之理,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才能放下,所謂是看破、放下;一切意見爭執自然就會減少,意見爭執減少,當然鬥爭也會減少,所以它的結果是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得到安居,身心安穩,事業順利成就,不能沒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單單叫我們修行、成佛才需要;我們要過一個幸福快樂的日子,離不了它;要想在世間,從事於任何一個行業,事業順利成功也少不了它。般若不能不講,不能不細講,不能不認真的去修學,這些話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說得很多,也說得很透徹。「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說佛陀教育就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上法寶,不可須臾離者也。」一時一刻不能離。為什麼?離開般若智慧,我們就迷惑,我們就糊塗;迷惑、糊塗怎麼能得到幸福?怎麼能得到成就?這是反顯般若智慧修學的重要性。【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我們先看這一句。這是般若最要緊的綱領,無非是教我們離相,離相前面講得很多,往後還要講。為什麼在經典自始至終講這麼多遍?實在說,講再多遍都不算多。為什麼?我們沒做到。貪瞋痴不需要講,不講天天在做,無時無刻不在做。為什麼?習氣太深,可以說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總離不開貪瞋痴,這就是煩惱的習氣,我們無始劫以來已經養成習慣。而般若智慧對我們來講非常的生疏,所以佛不斷的講,講二十二年,希望把我們貪瞋痴煩惱習氣轉換過來,目的在此地。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用心也在此地,讓我們不斷的來薰習。離相是離心中執著、分別、牽掛的那個相,這個相如果不離,我們的般若智慧就不能夠現行,不能夠起用。也許有人要問,如果叫我對一切法都不分別、都不執著,那我還能辦事嗎?我如果要想把事情辦好,當然這個事情要常常掛在心上,那個事才能辦好。這個說法,我想大家聽到之後都點頭,不錯,他講得很對;佛菩薩聽了之後就搖頭,他講得不對。他的確一天到晚把他這個事情掛在心上,他的事情辦好了沒有?沒辦好。一天到晚掛在心上,沒辦好;還不曉得怎麼辦?掛在心上成天打妄想,想怎麼辦?妄想怎麼能把事情辦好?我們聽了佛的話,好像佛講的話不合邏輯,佛講的話不合人情,於是對於佛講的話不敢相信、不敢接受、不敢奉行,那佛對他也無可奈何。我們一定要深信佛法,佛教給我們一切放下,讓我們的清淨心現前,前面經文上說過,「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心地清淨,你就有真實的智慧,真實智慧好辦事。無論什麼事情,再困難的事情,再繁雜的事情,他一接觸統統明瞭,處置得井然有序,恰到好處,這個事情就辦成功了。可見得真正辦大事情的人,沒有別的,心要清淨,那是真正辦大事情的人。世出世間最大的事情,是了生死超三界,這是大事,世間還有什麼大事比這個事情更大,沒有了。這個事情要用清淨心來辦,因為清淨心生真實智慧。這樣大事都能辦,何況世間這些小事。我們世間人看到的一些很困難、很難辦的事,佛菩薩看起來,那簡直是雞毛蒜皮,算不得什麼難事,就是要智慧。智慧絕對不是從分別妄想裡面生的,由此可知,分別、妄想、憂慮、牽掛,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辦事。學經教的要注意到,妄想分別執著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