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高校健身教育与竞技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案模式的研究济南大学田庄彭成黄河李堃济宁医学院王春光摘要: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育要在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下,彻底改变陈旧的体育教案体系,把“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指导思想真正融于学校体育教育之中。本文在正确理解体育与竞技概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案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讨将育人与育体相结合,以强身育人为中心,建立起一套竞技教育为基础来统一健身教育于学校整个体育教育之中的新教育体系。关键词:健身教案;竞技教育;课程设置;教案模式;体育课;俱乐部前言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健康第一”、“终生体育”教育思想的主导下,在课程设置和教案模式上进行着不断改革,探索和尝试着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完整、合理的体育教育体系,为以高水平的教育效果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并达到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整体水平的目的,使学校体育教育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目前体育理论界“真义体育()观”和“大体育观”两大针锋相对的学术思想流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认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是在“大体育观”学术思想主导下的传统教育体系,在“大体育观”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思想流派影响下,学校体育课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育教育体系,在长期的实际教案中,课程设置和教案模式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目的脱节和体育教案模式与学生的健康和兴趣脱节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在“真义体育观”的学术思想指导下,正确理解体育和竞技的概念,把体育的健身教育和竞技教育同时引入学校教育,才能完成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目的与任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教案模式现状与分析2/6在调查中得知,高校开设体育课程,基本是一年级开设基础课,在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同时在二年级对病、残的学生开设保健课,对高年级和研究生没有开设体育课。在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一年级的基础课包括以跑、跳、投为主,配合一部分篮、排、足、体操、武术等项目的基本技术练习的外堂课和很少部分以介绍体育运动知识的理论课;二年级选修课,开设了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外堂课进行技战术学习;保健课主要以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项目进行教案。基础课和选修课教案时数均为每周学时。课程设置和教案模式在设计上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是考虑全面,面面俱到。但实际反映出的情况却不乐观。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继续下降,体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近视率快速增长,这说明我们目前学校体育课价值不高。纠其原因是,学时传教式的体育教育传统模式与“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的教育思想不相适应,课程设置单一与教案模式内容种类多样化,造成教案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使体育教案不系统,不科学,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造成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看示范和反复练习,没时间感觉和体验体育课的乐趣,造成学生在课上避难就易,出工不出力,没有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达里尔·西登托普教授指出这种“多活动课程”或“大杂烩课程”的体育课教案模式存在弊端,表现为肤浅地展示某项竞技运动的规则与文化,孤立地教授指导竞技运动技能,没有足够的战术发展机会,比赛游戏的去情景化,有限的学生参与和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教师命令或学生被动盲目服从的基础上,学生缺乏责任与自由,缺乏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对体育与竞技概念的认识和身体教育与竞技教育的理解对体育和竞技概念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真义体育()”观和“大体育”观两大学术思想流派。“真义体育()”观认为,体育真义是育体,是身体的教育,是健全体育的教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是健康教育,体育()不是竞技运动()或大体育(),他们把“体育”的概念定义为: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活动,使个体获得最佳体质的过程。把“竞技”()定义为:竞技是按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