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会计基本准则计划财务部:丁萍索引•一、会计概述•二、会计基本准则•1、会计基本假设•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会计要素的定义及确认•4、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5、财务报告•6、复式记账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单位经济情况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二、会计的特点•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会计所反映的数据资料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3、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相结合•4、会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概述•三、会计的职能•1、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2、会计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提高重新分化组合。出现了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新的职能。•四、会计的任务•1、加强会计核算,真实、正确地提供会计信息•2、严格会计监督,维护会计法规,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3、加强企业目标的考核与分析,发挥会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会计基本假设•我国会计基本准则明确了四个基本假设:•(一)会计主体•明确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特定的会计主体)•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总行与分行会计基本假设•(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一般情况,固定资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发挥作用,在持续经营的状态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期。•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企业应当定期对其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会计基本假设•(三)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会计分期的目的,就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基本假设•(四)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例:下列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表述中恰当的是()。•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C.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如:金融机构计提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可靠性(客观性)•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二、相关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三、可理解性(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