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北京高考“微写作”的前世今生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一、缘起2013年下半年起,北京的中学语文教育圈里开始流传,明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要增加“微作文”,也有称为“微写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写作”这个称谓似乎获得了更多的官方认可而占据主流渠道。初期有不少圈里人主张“微写作”这个概念发端于“微博”,笔者对此说持异议。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微写作”,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微博”这种新事物在2010年出现,这种简短快捷的写作潮流一时汹涌,迅速成为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流行了近3年的“微博”形式已经不陌生,但是这种写作新形式将初次进入到高考语文试卷,毕竟是个一个新题型、新热点,刺激着各利益相关方高度敏感的神经,一线师生和家长们都是一头雾水加上一波焦虑恐慌。二、探索围绕这个“微写作”新题型,首都基础教育系统内及相关媒体都不遗余力地进行了系列的探索和解读。2013年12月16日《北京晚报》:高考语文作文沿用了15年的“一篇大作文”考查方式将被打破,明年高考语文作文拟从一篇大作文变为一大一小两篇作文,总分值不变,仍为60分。12月16日《新京报》《北京晨报》:语文科目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两题,第一题为微写作,第二题为作文题。将作文分为一大一小两道试题,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写作能力。12月17日《京华时报》:此次拟增加的“微写作”是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字数将控制在200-300字,分值拟定为10分。12月18日《中国文化报》:《“微写作”入高考是有益探索》一文简要介绍了高考微写作命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12月18日首都教育在线推送信息:在为增加“微写作”叫好的同时,笔者也挺担心,微写作会不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12月20日《中国艺术报》:《“微写作”莫成大负担》一文提及“微写作”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等负面影响。2014年01月07日《人民政协报》:《“微作文”改革迎语文教育回归》一文提出新增写作命题是汉语教育的重视,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1月17日《北京晚报》:《语文新增两百字内“微写作”》一文透露“微写作”的字数将控制在200字左右,具体分值尚未确定。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1月17日,《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文科)》公布:微写作10分。1月18日《北京考试报》:作文将分为一大一小两道试题,第一题为微写作,第二题为作文题,其中微写作是增设的。2月12日《北京日报》:《微写作,你准备好了吗?》一文提及微写作的特点,短平快,费时少,易于激发写作者动手的热情;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有操作性。3月24日《现代教育报》:《“微写作”来袭应试教学或遭逆转?》一文澄清微写作不等于小作文。4月22日《现代教育报》:《微写作大作文本是同根生》一文提及微写作重视考察实际应用才能和传统文化。5月26日《现代教育报》:《考场“微写作”如何拿高分》一文提醒考生认真读题,看清题目要求;还原为“生活化”的写作;要控制好时间。其实这个所谓的“微写作”并非形式创新,早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就多次出现过这类题型,当时称为“小作文”。试看1989—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命题形式变化情况(见文后附表)即可一目了然。2014年高考北京卷的所谓“微写作”,不过是1990—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命题形式的回归,只是借助了媒体“微博”这一新事物、冠以时髦名称而已。笔者认为“微写作”与当年的“小作文”并无二致,当然,也区别于社会上的段子和微信。各区县的教研部门和学校高三年级都在主动被动地摸索着训练这一新题型,尝试设计了一些模拟题目。北京各区县高三年级2013年底期终考试、2014年“一模”“二模”的语文试卷中都出现了微写作题目。北京数字学校、多家在京网络媒体也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了多次高考业内人士针对“微写作”的网络直播活动,在线实时解答高三考生们的种种疑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