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为磺胺类抗菌药。属口服不易吸收的磺胺药,吸收部分在肠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与肠壁结缔组织络合后较长时间停留在肠壁组织中起到抗菌消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如减少大肠埃希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同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其他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合成。因此,目前认为本品对炎症性肠病产生疗效的主要成分是5-氨基水杨酸。由本品分解产生的磺胺吡啶对肠道菌群显示微弱的抗菌作用。基本信息药物名称:柳氮磺吡啶英文名:Sulfasalazine中文别名:柳氮磺胺吡啶、柳酸偶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制剂:0.25g储藏:遮光,密封保存。药理作用柳氮磺胺吡啶是5-氨基水杨酸与磺胺吡啶的偶氮化合物,在三个方面发挥抗风湿作用。①抗炎作用:通过抑制血栓素合成酶及脂氧酶通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溶蛋白酶活性以及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产生抗炎效果。②免疫调节:有人观察到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类风湿因子的合成及丝裂原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和抑制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③抗叶酸代谢:可抑制叶酸盐在空肠内的水解及转运,还可竞争性地抑制叶酸代谢中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亚甲四氢叶酸还原酶及丝氨酸转羟甲基酶的活性。使DNA合成障碍影响细胞的正常增殖周期,从而发挥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与青霉胺和金制剂接近。也可用于治疗瑞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皮疹、肝脏损害和贫血等。用法:以第1周0.5g、1-2次/日,以后每周递增0.5g/日,直到2.0g/日维持为宜。疗效不佳者可加至3.0g/日。治疗剂量宜个体化,维持量一般不低于1.5g/日。要定期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并保持每日摄入一定量水分。药代动力学本药吸收性的个体差异较大,一般约10%-20%。被吸收的药物95%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在服药后3-5小时血浆达峰值,半减期为6-17小时。本药大部分在结肠中经细菌作用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后者50%由大便中排出,33%被吸收经乙酰化后由尿中排出。在肝内经乙酰化、羟基化和葡萄糖醛化为各样代谢物,然后由尿排出。本药受人体乙酰化速度影响,乙酰化作用快的个体疗效差,但在临床治疗关节炎时很难明确这样的差别。作用机制SASP的抗风湿作用机制尚不很清楚,可能是通过磷胺吡啶抑制肠道中的某些抗原性物质来达到,如它对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过程的疗效。在服用本药12周后循环中的活化淋巴细胞下降,IgM及IgG、RF滴度水平亦下降。在体外试验观察到淋巴细胞对各种刺激原的反应在本药的作用下明显下降,因此认为本药有改变免疫过程的性能。其抗炎作用也可能是通过其水杨酸成分,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的合成。还有可能与MTX一样,SASP促进细胞中抗炎分子腺苷的积累。用药后4个月,血中IgA及IgG下降并与IL-6浓度减少平行。相互作用1与尿碱化药合用可增强磺胺药在碱性尿中的溶解度,使排泄增多。2对氨基苯甲酸可代替磺胺被细菌摄取,对磺胺药的抑菌作用发生拮抗,因而两者不宜合用。3下列药物与磺胺药合用时,后者可取代这些药物的蛋白结合部位,或抑制其代谢,以致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或毒性发生,因此当这些药物与磺胺药合用,或在应用磺胺药之后使用时需调整其剂量,此类药物包括口服抗凝药、口服降血糖药、甲氨蝶呤、苯妥英钠和硫喷妥钠。4骨髓抑制药与磺胺药合用时可能增强此类药物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有指征需两类药物合用时,应严密观察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5避孕药(雌激素类),长时间与磺胺药合用可导致避孕的可靠性减少,并增加经期外出血的机会。6溶栓药物与磺胺药合用时,可能增大其潜在的毒性作用。7肝毒性药物与磺胺药合用,可能引起肝毒性发生率的增高,对此类患者尤其是用药时间较长及以往有肝病史者应监测肝功能。8光敏药物与磺胺药合用可能发生光敏的相加作用。9接受磺胺药治疗者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增加。10乌洛托品在酸性尿中可分解产生甲醛,后者可与磺胺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使发生结晶尿的危险性增加,因此不宜两药合用。11磺胺药可取代保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