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光的传播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及本节内容,本节课重难点确定为“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由于光线比较抽象,本节又是光学知识的第一节,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后续教学。因此,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在教学中首先设置了三个学生小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在透明的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径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本节课在教学中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通过亲历探究过程,使学生知道射击瞄准、整队看齐、激光测距、激光准直、日晷、手影游戏、皮影戏、日食月食、无影灯、小孔成像等的原理,从而可以判断日食、月食等的成因,加深了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从本节开始,学生进入光学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整队看齐、射击瞄准、日晷、手影、皮影戏、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无影灯等。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介质,知道光线,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2.学生情况分析首先,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不长,对物理知识有兴趣,学习物理有积极性。光在学生的认知中是一个具体而又模糊的存在,学生知道光但不知道光所具有的特性,所以学生很有兴趣去了解有关光的知识。第三,本节课都是生活中的实例,更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四,本节课的实例基本上是学生平时接触过、看到过、听说过的现象,对于这些知识,学生有的了解、有的了解不深,所以学生更加急于解惑。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及知识的掌握是水到渠成的。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视频提出问题:光从何而来3.教学方式探究式、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4.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分组实验器材(半透明水盆、激光发射器、玻璃砖、油、手电筒;带薄膜的纸杯、蜡烛、火柴等)。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3)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中的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兴趣。(2)通过设计、观察实验,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观察实验及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3)通过了解小孔成像现象、日食月食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极光的视频,展示大自然神奇的光现象。当然生活和自然中除了极光还有很多其他的光,展示白炽灯、闪电、发光细菌的图片。答:要有(光)光源、不透明物体激发学生兴趣为引出光源做铺垫新课教学:光源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走进光的世界,学习并了解光的现象。我们把这些物体叫做?光源有哪些呢?§8.1光的传播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1)天然光源:太阳、极光、发光生物(2)人造光源:白炽灯、LED灯、燃烧的蜡烛学生举例:光源(视频中的灯,手电、燃烧的蜡烛、太阳)分类得出天然光源、人造光源让学生理解并认识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光的直线播放《小羊肖恩》皮影戏的视频一部分光源发激发学生传播影子是怎样产生的?要想知道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就要知道光是怎样传播的。如何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给每个小组同学一些仪器(装有水的水槽、激光笔、玻璃砖、细纸筒等)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想法动手尝试。问题1:光在固体中如何传播?实验1:激光穿过玻璃砖问题2:光在液体中如何传播?实验2:激光穿过水问题3:通过光在水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