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葛卫红,女,主任药师,教授E-mail:6221230@sina.com谢菡,女,临床药师E-mail:hanqing214@163.com收稿日期2012-10-22修回日期2012-11-05慢病管理现状葛卫红,谢菡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南京2100081慢病管理的概念慢病管理(chronicdiseasemanagement,CDM)是指组织慢病专业医生、药师及护理人员,为慢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1]。科学的慢病管理模式应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慢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健康服务,同时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传播医药卫生知识,为慢病患者或家属提供科学合理的健康指导、用药指导以及人文关怀。慢性疾病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和慢性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目前在各种政策规定和实验研究中,慢病的管理对象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慢病管理的意义多项统计数据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chronicdisease,NCD)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美国,已有超过100万人被确诊为慢病患者,患有单种慢病的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占所有慢病患者数的80%,62%的患者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病,这些患者会耗费医疗费用的84%[2];同时患有五种或五种以上慢病的老年人占20%,这些患者的照护耗费67%的医疗费用[3],每年约90%患有慢病的老年人都会因为病情控制不佳而选择急诊服务。我国慢病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2.6亿经医生明确诊断的慢病患者[4]。有效的慢病管理不仅需要关注对个体的管理,还需注重对疾病的管理[5],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干预[6]。慢病管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医疗费用,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慢病的发病率高[8],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9]。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规章,旨在规范我国慢病管理,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普遍开展多项慢病管理工作,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但分析各项慢病管理政策及公开发表的慢病管理研究结果,我国的慢病管理模式还不完善,对于管理对象的界定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还缺乏理论研究,而这些问题又决定了慢病管理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是今后应该深入研究的重点。3慢病管理的管理对象WHO公布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4类最重要的慢病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也应该作为我们的关注重点。慢病最常见的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主要也是4类:吸烟、有害饮酒、缺少运动、不健康饮食[10]。除摘要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慢病管理也已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慢病管理是慢病专业医生、药师及护理人员,对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等慢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国外已设计多种慢病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病种或者实际情况对现行模式进行改进或相互结合,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各种慢病进行管理;我国的慢病管理主要集中在社区,研究者对慢病管理的现状评估,理论框架,适宜技术,管理平台等方面均作出了探索,北京已出台了慢病社区管理的相关规范,但是至今还未形成科学有效并普遍公认的慢病管理模式,现行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现就国内外慢病管理模式进行综述。关键词慢性疾病;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R54;R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806(2012)06-479-06药学与临床研究PharmaceuticalandClinicalResearch专论479了以上四种疾病,现阶段公布的慢病管理研究成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精神障碍、关节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慢病管理对象的划定确定了慢病管理的方向,将对慢病管理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应当注意的是,慢病管理对象不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包括患者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有学者指出慢性病人的管理不等于慢性病的管理,这也是国内慢病管理的常见误区。我国很多关于慢病管理的研究中提到,许多社...